郑杰祥:好多新发现是靠脚底板跑出来的
郑杰祥参加学术会议。
郑杰祥相关著作。
□本报记者 张体义 实习生 喻颖超
近日,一个淅淅沥沥的雨天,记者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老院家属楼再次见到了郑杰祥先生,以前经常在历史考古学术研讨会遇到他。郑杰祥出生于1937年,随着年事渐高,他参加学术活动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这次因“纪念郑州商城遗址发现70周年系列专访”特地登门拜访,话题自然从郑州商城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开始。
从夏文化出发研究商文化
郑杰祥坦言:“我研究商文化是从研究夏开始的。”
1961年,郑杰祥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1977年,他参加了登封王城岗遗址的发掘,在这里首先发现了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的小城堡城墙基槽,并与贾峨、安金槐先生一起调查了附近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阳城城址,由此推断“禹都阳城”的记载应是有所根据的。国家文物局专门召开了“登封告成遗址发掘现场会”,郑杰祥参与筹备并全程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上,夏文化、商文化都是学者探讨的热点。
“会上聆听了各位专家的高见,收获甚丰。这些收获成为我日后学习和研讨夏商文化的一个良好开端。”郑杰祥说。
1978年,郑杰祥被调入《河南文博通讯》(现称《中原文物》)编辑部。为系统地学习夏文化,郑杰祥1985年编撰出版了《夏文化论文选集》,对学术界以往研讨夏文化的过程进行了初步回顾。1986年,郑杰祥被调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工作。1988年,根据文献记载,结合考古资料,郑杰祥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夏史专著《夏史初探》,对夏王朝的建立和社会形态进行了初步探讨。
1994年,郑杰祥根据甲骨卜辞所记约300个地名,结合文献记载,出版了《商代地理概论》一书,对商代晚期以王都殷墟为中心的区域地理、商王田猎区以及黄河中下游故道等提出一些新的见解。郑杰祥的专著《郑州商城与早商文明》2014年出版,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参考文献记载和古文字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郑州商城作为商代王都亳邑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论述。认为以郑州商城为中心的二里岗文化,其文化内涵是以商族文化为主体,融合当时各族文化特别是夏文化的精华,不断创新发展,从而形成了初步繁荣的早商文明,推动着我国早期文明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夏商周三代研究上,最有名的学术项目应该是“夏商周断代工程”,郑杰祥参加了其中的“夏及商前期都城文献及考古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对与郑州商城有关的文献记载、考古发掘等资料进行了系统梳理。
商汤都于亳,文献记载无异词。但对亳都所在地望,历来众说纷纭,未有定论。传统说法有一个共同的缺憾,就是没有科学的考古资料的证据。目前来看,单凭文献记载寻找商代亳都,事实证明已不可能。郑杰祥认为汤都郑亳之说,有坚实的考古资料作依据。
郑州商城是迄今所知我国商代最早而且最大的一座王都,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都之一,布局严整、内城外郭的宏大气派,把我国都邑建筑推向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郑州商城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出土的青铜礼器,其数量之多、形制之大、花纹铸造之精美,都是前所未有的。所有这些都标志着在郑州商城时期,我国古代文明已经开始进入初现辉煌的时期。
谈到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郑杰祥说,商族人从外地迁到郑州,先建立郑州商城,以此为据点,推翻都于偃师二里头的夏王朝。推翻夏王朝后建立了偃师商城,监视夏遗民。所以说偃师商城是军事重镇,用于镇压夏王朝的反抗。两座商城的时间,郑州商城要早一点,不推翻夏王朝,夏人不可能让商人在都邑旁边修建偃师商城。
陈胜墓是这样发现的
郑杰祥是河南新蔡人,大学毕业分配回到故乡让他兴奋不已,办完报到手续就到南阳出差,参加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的文物调查,对调查到的各类文化遗迹、遗物进行登记造册,初步把书本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
郑杰祥说,当时我和另一个同事从南阳市区出发,他负责南阳以南,我负责南阳到方城这一段,没有车,全靠走路。当时特别能走,现在走不动了。修焦枝铁路时调查文物,我负责从焦作到黄河北岸那一段,很多新发现是靠脚底板跑出来的。
当时文物部门人员比较少,工作人员需要一专多能。1962年全省进行碑刻普查,郑杰祥负责整理登记库存石刻拓片,在具体工作中积极学习金石学知识,次年就为全省文物工作人员培训班讲授碑刻课程,同年发表《南阳新出土的东汉张景造土牛碑》一文。
郑杰祥说:“此碑是新中国成立后我省出土的第一块汉代碑刻,是1958年群众在整修街道时挖出来的。”
20世纪70年代,基本建设增多,文物工作者四处奔走,进行抢救性发掘。郑杰祥赴襄城县发掘清理了一座可能是“翟”族的西周贵族墓葬,赴新野县发掘清理了一座春秋时期的曾国贵族墓葬,赴潢川县发掘清理了我省唯一一座春秋时期番国贵族墓葬,赴永城、中牟、安阳等地发掘清理了汉代和北齐时期的墓葬。
郑杰祥感慨地说:年轻的时候能跑,全省100多个县基本上跑过来了。
宋代文人陈纲有一首名为《砀山怀古》的诗,其中写道:狐鸣陈涉孤坟坏,金尽梁王石室空。说明到了宋代,陈涉墓、汉梁王墓都已经被破坏了。
1974年,郑杰祥和永城文化馆的魏自亮等一起,根据《史记》《水经注》等文献记载,以陈纲诗句为佐证,经过反复调查访问,发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字涉)的墓地。随后经过批准,文物部门在这里修建墓园,广植松柏。郭沫若手书“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碑文,刻石立碑,竖于墓前。
郑杰祥说,陈胜墓的发现确认经过,他和魏自亮合作撰写过《陈胜墓地考略》,发表在《河南文博通讯》1980年第2期。陈胜墓地经过多次修葺,已是松柏成林,屹立于芒砀山麓,供后人瞻仰怀念。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