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 考古实证3600年早商文明
郑州商城东南角。
1982年向阳食品厂青铜器窖藏坑发掘现场。
著名考古学家安金槐现场指导考古发掘工作。
张砦街遗址商代陶缸窖藏坑。
原始瓷尊。书院街贵族墓地出土的黄金面具。书院街贵族墓地出土的玉戈。向阳食品厂窖藏坑出土的青铜器。 杜岭窖藏坑出土的青铜器。
□杨文胜 杨树刚 曹凌子 宋振民
今年是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70年栉风沐雨,70年薪火相传,郑州商城的考古历程,见证了河南考古的成长与壮大,见证了中国考古的发展与进步,也见证了郑州由古都向现代化都市迈进的步伐。在70年的探索历程中,几代考古人用手铲解读泥土之下的早商文明,逐渐拼合出3600多年前的社会图景。70年考古发现与研究,填补空白、改写认知。郑州商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2009年被评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大考古发现,2021年又被列为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郑州商城是夏商考古的重要支点,是郑州的根脉所系,是河南考古的一面旗帜,更是中华文明星空中最璀璨的坐标之一。
郑州商城
见证河南考古事业的发展
郑州商代遗址偶然发现于1950年,郑州商城发现并确认在1955年。
1952年10月—11月,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了全国第一届考古人员训练班,这期训练班被新中国考古界称之为考古界的“黄埔一期”。训练班在二里岗实习发掘了一个月,这是郑州商代遗址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以此地命名的“郑州商代二里岗期”文化,成为衡量商代前期文化的一把标尺,此后在全国各地商代考古中所应用。
1952年,新中国最早的考古机构之一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前身)成立,成为河南文物考古事业的领军力量。郑州商城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历史上发掘的第一座大规模的都邑性遗址,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来说具有奠基的意义。伴随着郑州商城的发现和工作的持续开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学术的能力和水平也都在提高,在全国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逐渐成为我省文化文物战线和全国考古界的一面旗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参与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课题,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原创性的重大发现,主持发掘和研究的29个考古项目入选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坚持在重大考古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成就人才,几代考古人薪火相传,郑州商城成为考古人才成长的摇篮。省内外许多考古专家学者参加过郑州商城的考古发掘或对郑州商城进行过深入研究,先后发表了约80篇关于郑州商城的考古发掘简报、发掘报告,300多篇有关郑州商城的研究论文。
20世纪50年代,随着省会迁到郑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郑州商城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通过调查、勘探和发掘,确定了城墙走向及商城范围。1959年《郑州二里冈》出版,这是第一部全面论述商代二里岗期文化遗址发掘和研究的专题发掘报告。
1977年,《郑州商代城遗址发掘报告》(简报)发表,全面系统论述了1955年以来郑州商代城址主要发掘成果,对城址年代和性质进行了探讨。
郑州商城的发现引发了全国性的“亳”“隞”之争大讨论,无论争论双方孰是孰非,就郑州商城的发现而言,无疑是新中国考古工作中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郑州商城遗址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大量的测年标本,对建立比较完整的商前期考古学文化序列和推定商前期的年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出版。报告认为郑州商城是已知最早商代都邑,始建于夏商之际。2001年《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上中下)》出版。2004年“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2004年中国古都学会年会”在郑州召开,中国古都学会宣布将郑州列入“中国八大古都”。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表示,郑州商城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是新中国河南考古的里程碑事件,为河南省考古事业的起步、发展和学科体系构建提供了核心支撑。郑州商城遗址的持续发掘开启了河南大规模科学考古的序幕,以安金槐先生为代表的考古团队在此积累的田野工作经验、地层学与类型学方法,成为此后河南乃至全国商周考古的范本。遗址发掘过程中培养的大批考古人才,为河南考古事业奠定了人才基础,其研究范式深刻影响了河南夏商周考古、都城考古等领域的发展方向。
郑州商城展示早商文明高度
郑州商城作为学界普遍认可的商代前期都邑遗址,城市始建距今约3600年,其发现对认识商代前期历史、对商文化研究、中国早期青铜文明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郑州商城遗址占地约25平方公里,是存在于地面的中国最早的人工建筑遗存之一,是中国迄今为止文明早期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古城遗址之一,也是类型最为完整的古文化遗址之一。郑州商城涵盖了城市构成,特别是都城构成的各种要素——城垣、宫殿区、居住聚落、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宗教活动遗址等。
郑州商城呈内外两道城垣和宫城城垣形成的三重城垣结构,其中作为基本格局骨架的内城近似长方形,周长近7千米。郑州商城遗址的各项功能构成所显示出的完整古代都城形制和宏大规模气势,特别是内外城池和宫殿区布局的整体形制,开辟了王都营建模式的先河,确立了郑州商城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历史地位,展现了早期华夏文明在城市建设方面巨大的成就,奠定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基础,为中国古代城市遗址的重要范例,也成为世界早期文明阶段最为重要的城市之一。
郑州商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遗迹、遗物,完整地反映早商文明的完整形态。冶铜、制陶、制骨作坊遗址,城市建筑基址、城市基础设施遗存、习刻甲骨、原始瓷器,尤其是大量的王室青铜重器,集中展示了早商文明的发展高度,代表了中国早期文明在这一阶段的最高发展水平,在世界文明史上也独树一帜,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郑州商城所展现的商文化成就显示出华夏文明已经走向成熟并相对稳定的阶段,华夏文明的形态已经逐步清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认为,70多年来的考古工作成果无不体现出郑州商城作为商代早期都城所具备的较强社会组织管理能力和国家层面的资源整合能力,为研究中国古代都城的起源提供了关键物证。郑州商城作为商代早期规模最大的都城遗址,其考古发掘成果对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郑州商城的考古发现反映了商代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郑州商城的布局和功能分区,也反映了商代早期都城规划的理念和特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郑州商城的持续发掘与研究也为进一步细化早商文化的分期、解决夏商分界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支撑。
考古新发现让郑州商城更加立体
近年来,郑州商城遗址考古探索持续推进,再添新绩: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供排水系统、制骨作坊、铸铜遗存、祭祀区、陶礼器窖藏坑、贵族墓地等接连发现,进一步丰富了郑州商城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时空维度与历史价值,使这座千年都城的形象更加立体、全面。
郑州商城遗址发现多条商代沟渠,还发现了人工明沟与用于分流的石砌挡水设施等。新发现的水系遗存互通互连的可能性很大,具有人工明沟与石砌挡水设施相结合、水流活动走势明显等特点,表明郑州商城存在着复杂水网体系。郑州商城的水网体系作为城市水网系统的组成部分,具备排水与城市区划的功能。
郑州商城遗址新发现多处夯土建筑遗存。在书院街北片区西北部发现有17处夯土基址,东西并列,南北三排,对称分布。性质与偃师商城II号建筑基址较为接近,是目前可以确认的郑州商城商代“府库”类遗存。
塔湾古街片区发现废弃骨料埋藏坑,出土大量与制骨活动相关的遗物,包括骨、角、牙类遗物以及石质工具等,从夏商时期制骨作坊遗址骨废料就近掩埋的情况来看,塔湾古街片区附近应会有一处制骨作坊。创新街小学片区发现早商时期冶铜遗存,有矿石、陶范、石范等遗物出土。这是首次在郑州商城内城发现早商时期的冶铜手工业。
在郑州商城西南部夕阳楼和书院街北片区发现有成规模的祭祀遗存。祭祀遗存大多以灰坑的形态出现,可分为人祭坑和动物祭祀坑,多数遗存以人作为祭品。夕阳楼祭祀遗存是郑州商城内城发现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祭祀遗存,其祭祀种类和祭品的多样性为郑州商城祭祀区的分布、早商时期祭祀模式和早商人群的精神世界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张砦南街发现有夯土基址、陶器窖藏坑、动物骨骼坑、特殊人骨坑、墓葬及水井等遗迹,其中以陶器窖藏坑最具特点,与张寨南街青铜器窖藏距离较近,可能具有同属性的性质和功能,这里可能是郑州商城内、外城墙之间的一处祭祀场所。
2021—2023年,在郑州商城内城东南部发现一处商代墓地,共发掘墓葬20座。在这批墓葬周边发现有封闭的围墓沟,推测即兆沟。其中等级最高的墓葬M2出土随葬品200余件,这是迄今为止郑州商城发现的随葬品种类最丰富、等级最高的贵族墓葬。书院街墓地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塔湾古街片区发现一组14处唐代人骨埋葬坑,结合周边发掘信息推测,人骨埋葬坑或与郑州唐开元寺有紧密联系。书院街北片区共清理晚唐到金元时期道路五条,三横两纵,相互交错,呈网格状布局。在书院街北片区西北部还清理出大量唐宋金元时期的手工业遗存,分布相对集中,主要有制骨、冶铁和铸铜等。这些新发现对于唐宋以降郑州城的布局、城市演变、郑州城市沿革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纪念活动全方位展现郑州商城魅力
郑州商城作为中国早期文明的重要见证,是河南省会郑州的城市根脉和骄傲,不仅是河南,更是中国向世界展示悠久灿烂文明的一张金色文化名片。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历来十分重视郑州商城的保护与利用。几十年来,郑州商城从保护理念到展示方式,从合作模式到城市规划融合,都在不断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让“遗址有尊严、环境有风光、民众有归属、公园有文化”,商城遗址进入与郑州这座城市共荣共生共发展的“3.0新时代”。
为系统梳理郑州商城70年来的考古成果,深化夏商文明研究,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高质量发展,在河南省文物局指导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相关单位策划推出了“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系列活动。旨在从学术研究、公众教育、文化传播等多个维度,全方位展现郑州商城70年来的考古成就与文化内涵。
本次系列活动的学术核心——“郑州商城与夏商文明暨郑州商城遗址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定于10月18日至20日举办。会议将汇聚百余位国内外考古学、历史学领域的学者,围绕“郑州商城与夏商文明”这一主题,就郑州商城综合研究、商文明的国际对比、遗址考古与展示利用等前沿议题进行深入研讨。此次研讨会不仅是对郑州商城70年考古工作的全面总结,更致力于搭建一场引领夏商文明研究未来方向的国际高层对话,旨在显著提升郑州商城遗址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9月30日,“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考古新发现展”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开展,引起社会关注。展览首次系统性地集中展示10多年来郑州商城考古工作在都城布局、手工业作坊、高等级墓葬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发现与珍贵出土文物。本次展览的最大亮点,是特别策划的“国宝回家”单元。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国宝“杜岭一号方鼎”重返其发现地——郑州,并与郑州商城窖藏坑出土的方鼎共同亮相,实现了一场难得的“重聚”展出。
《郑州商城考古新发现(2010—2025)》出版发行。该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考古综合报告,而是系统梳理与集中展示15年来郑州商城考古工作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与前沿研究成果,尤其对郑州商城南部的塔湾古街、亳都古巷等片区的水网体系,书院街北片区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以及书院街高等级贵族墓地等重要项目的发掘资料进行了集中刊布和深度阐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精心打造推出了“华夏考古讲坛”系列公众讲座。该讲坛自今年4月启动,每月举办一期,全年计划共举办9期,持续至年底。每期邀请亲身参与发掘的考古工作者与权威研究专家,围绕郑州商城及其相关的商文明主题,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社会公众解读最新考古发现及其价值。其核心特色在于知识的持续性输出和活动的全民普惠性,致力于打造一个“永不落幕的公共考古课堂”,切实推动高深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让考古学更好地走进寻常百姓家。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海旺认为,“纪念郑州商城发现70周年”系列活动是对郑州商城——这一中华文明早期大都邑的一次学术地位的再认知、再深化;是推动优秀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是彰显文化自信、展示河南形象的重要窗口;是一次融学术性、公众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盛事。它既是对古老文明的历史致敬,也是对现代文化创新发展的积极探索;既连接辉煌的过去与光明的未来,也沟通专业学术与社会大众,更深度融合了河南的文化战略与国家宏图。(作者单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本版图片均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编辑:陈梦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