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新乡篇丨奋进现代化 牧野绘“新”篇

2025-10-16大河网-河南日报

新乡城市一角。 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赵振杰 代娟

  黄河水奔流不息,如同这片土地上的奋斗者,日夜兼程,从未停歇。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十四五”——这个衔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里程,新乡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以改革为笔、以开放为墨,在豫北平原这片热土上描绘着一幅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长卷。

  开局关系全局,起步决定后势。“十四五”伊始,新乡市委、市政府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前瞻性的视野进行系统性谋划,明确提出经济发展质量、科技创新能力、改革开放成效、绿色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民生福祉保障、社会治理效能七个方面“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的目标。这不仅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更是一声响亮的行动号角,彰显出新乡迈向更高发展能级的坚定决心。

  这5年,新乡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聚焦高品质生活追求,强化高效能治理支撑,以创新为魂、以实干为基,在经济发展的赛道上奋力争先,在城乡融合的画卷中精雕细琢,在民生福祉的答卷上书写温暖,交出了一份厚重亮眼的现代化建设“新乡答卷”。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69.7亿元,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一方阵,较“十三五”末提高602.3亿元。

  数字跃升的背后,是新乡系统谋划、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是全市上下锚定“始终处于全省第一方阵”目标,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攻坚克难、加压奋进的生动实践。

  创新动能澎湃激荡。依托当地科教资源优势,新乡积极构建“高校即实验室、城市即孵化器、企业即创新场”的创新协同生态,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2024年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排名中跃居第66位。中原农谷蓄势突破,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小麦玉米两熟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等67家高能级平台相继落地生根,全域种业创新体系初具规模。已连续成功举办6届的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成为新乡对外合作交流的一张亮丽名片。

  产业体系聚链成势。坚定“产业兴市”战略,精心培育“8大优势产业+17条重点产业链+N个细分领域”的发展格局,以链式思维驱动制造业能级跃升,2024年重点产业链群在全市产业规模中占比超八成。“长封一体化”协同发展路径稳步推进,“工”字形产业带加速成形,积极融入郑州都市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日益坚固。

  开放格局纵深拓展。常态化开行中欧班列与铁海联运班列,成功获批设立中国(新乡)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高标准建设河南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积极融入郑州国际物流枢纽与空陆数海“丝绸之路”,提升班列“集疏运”能力与“运产贸”协同水平,推动企业“组团出海”,对外开放能级持续提升。

  文旅融合璀璨生辉。坐拥南太行优质山水资源,全市拥有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11家,2024年接待游客5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13亿元,较2020年增幅均超40%,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交通网络通达八方。预计至2025年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从“十三五”末的268公里增加到645公里,实现翻倍增长,高速出入口由14个增至40个,实现“县县双高速、主要乡镇全覆盖”。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构建“七横十五纵三环”干线公路网络,城市联通效率显著提升。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更新行动让老城焕新,一大批老旧小区蝶变重生,375公顷新增绿地织就“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生活图景。高标准农田“投融建运管”模式全国推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深化,乡村“颜值”与“气质”同步攀升。

  从传统工业重镇向区域创新高地转型,从城乡二元结构向融合协调发展迈进,这5年,新乡实现了发展质量与规模的同步飞跃,在中原更加出彩的宏伟篇章中,留下了鲜明的“新乡印记”。

  黄河奔涌,“新”潮激荡。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航的时代交汇点,新乡的步履坚定而从容。它的故事里,有经济增长的力度,有城乡变迁的广度,更有民生福祉的温度。

  前路漫漫亦灿灿。新乡将持续聚焦“两高四着力”,在稳增长、扩内需、强创新、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上持续攻坚,奋力谱写下一个关于改革、开放、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崭新篇章。

  牧野大地,风正帆悬。一幅更加壮丽的现代化画卷,正在黄河之畔徐徐展开。

编辑:陈梦伊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