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起向新 数智兴农丨数字扎根千年药谷 中国移动激活洛阳丹参产业“新引擎”
秋阳下,洛阳嵩县城关镇的丹参基地里,叶片舒展、长势喜人。与往年不同的是,田间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忙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农户们手持手机查看数据、无人机低空巡田作业的科技场景。这翻天覆地的变化,源于中国移动以5G、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为“犁”,深耕传统中药材种植产业,让千年药谷焕发出全新活力。
嵩县城关镇叶岭村智慧丹参产业示范试点基地
数字“破题”:让丹参种植告别“看天吃饭”
“以前种丹参,全凭老经验,天旱了靠等雨,病虫害了靠眼看,亩产最多350斤干品,一年忙下来每亩净利润不足500元。”嵩县城关镇叶岭村种植户叶建明的话,道出了传统中药材种植的困境。2021年,当地成立丹参种植合作社,完成2500亩土地全流转,但“看天吃饭”的产业瓶颈始终制约着发展。
中国移动5G覆盖素有“湖山圣域”之称的嵩县丹参种植基地
转机始于2024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中原药谷智慧丹参产业链(5G)项目”的落地,为这片药田插上了数字翅膀。通过部署5G气象站、土壤墒情传感器、智能计量器等设备,丹参生长的温度、湿度、土壤肥力、旱情及病虫害情况被实时采集,数据通过5G网络同步至智慧农业平台。农户打开手机App,即可清晰查看每块地的生长状态;一旦出现旱情或病虫害预警,无人机能第一时间响应防治,实现“旱涝有人管、病虫害早防治”。
中国移动丹参溯源信息查询系统
作为乡村致富的领路人,城关镇叶岭村村支书董广聚介绍说:“在改变传统种植方面,我们依靠中国移动搭建的GAP全程溯源管理平台,详细记录丹参的生长周期、肥料使用、农事操作等数据,为每一株丹参赋予‘数字身份证’,助力基地冲击GAP认证,为纳入国家集采奠定基础。在加工端,通过5G+数字孪生技术,对丹参清洗、切片、提取等初加工流程进行实时仿真与优化,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清洗分解可增1-3倍附加值,切片增1-5倍,提取加工则能增1-8倍。”
“为改变传统种植收益低的痛点,更让家乡的父老乡亲吃下颗‘定心丸’,依托数字技术,我们在项目设计初期,在县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整合了全县的农技专家资源,多方求证,构建了6大模块服务平台。”中国移动洛阳嵩县分公司项目经理王海奎介绍:“平台整合农技专家资源,提供在线培训、视频指导服务;农户遇到种植难题,通过小程序拍照上传或直接连线专家,即可快速获取解决方案。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服务3000个单位,覆盖12个乡镇,大大减少了乡亲们靠天收的传统损失”。
产业链的延伸还不止于此。据村党支部书记董广聚介绍,叶岭村围绕丹参开发出丹参蜜、丹参茶等深加工产品,其中丹参蜜、丹参茶一经推出便广受市场青睐,村民收入实现了倍增。同时,结合文旅产业,闲置民房被改造为“湖上云间”主题民宿与中医民宿,主推的丹参药膳大受市场欢迎,同时开展了研学活动,让“丹参”从中药材变成乡村振兴的“文旅名片”。
智慧丹参信息化平台系统
产业“富民”:数字赋能绘就乡村振兴画卷
数字赋能的成果,最终体现在群众的钱袋子和乡村的新面貌上。叶岭村推行“4321”收益分配机制,将产业净利润的40%用于合作社发展,剩余部分通过租金、薪金、分红等“五金”形式反哺群众。18-50岁的劳动力经技能培训后持证上岗,月增收1200至1600元;50-80岁的弱劳动力也能就近参与除草、采摘等轻体力劳动,实现“人人有活干”。
村集体经济的“账本”更是亮眼:2021年,城关镇相关村集体经济不足5万元;2023年,这一数字增长至80万元;2024年,达到90万元。随着收入增加,村容村貌也显著改善,曾经的闲置民房变成了特色民宿,泥泞小路铺上了水泥,村民们“等靠要”的思想逐渐转变,发展的内生动力被充分激发。
“以数字赋能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为目标,我们充分发挥统筹协调、标准制定、资源整合作用,与中国移动联合建成丹参产业示范试点基地,彻底改变了传统中药材种植‘靠天收’模式,目前已推动种植规模扩大至 5 万亩,确保中药材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嵩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赵永峰介绍,“下一步,我们计划进一步完善智慧平台功能,将数字管理覆盖到柴胡、皂角刺等另外 5 种中药材,打造嵩县最大的丹参产业集群,带动更多农户通过中药材种植增收致富”。
在中国移动数字技术的持续赋能下,当地正朝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迈进,努力实现“不出家门,人人有活干,户户有收入”,让在外游子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千年药乡在数字时代续写新的传奇。(沈会阳 王静)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