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你的床铺入镜了!室友直播的“福利”,谁买单?丨法式生活

2025-10-17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一则则关于宿舍直播的新闻背后,是大量学生正在默默承受隐私被侵犯、生活受干扰的困扰。

“室友每天都直播到半夜,吵得要命,我去提醒她,根本不理我……”某高校女生内内的遭遇并非孤例。2025年开学季,社交媒体上“被迫参与擦边内容”、“换衣画面被偷拍”等控诉帖激增,大学宿舍直播的隐私侵权问题被推向风口浪尖。

10月16日下午5点,记者打开手机,很快就在某平台看到多名大学生主播正在宿舍进行直播连麦,四名主播背景均是宿舍。

随着直播行业的低门槛化,大学生宿舍正悄然变成“流量秀场”,而隐私侵犯、噪声干扰、学业荒废等问题也随之爆发。

私人空间变成公共秀场

随着直播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主播行列,而宿舍作为他们的主要生活空间,也不可避免地变成了直播背景。

然而,这种行为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问题,尤其是隐私侵犯。

“有次我换衣服,突然发现镜头对着我的床铺。”一名匿名女生透露,部分主播为博眼球,刻意聚焦室友私密场景。类似事件并非个例,北京某高校女生晾晒的内衣被主播故意聚焦特写;武汉一男生洗漱时的半裸画面被截屏传播……

除了隐私侵犯,宿舍直播还带来了严重的噪声问题。

“凌晨两点还在公放音乐,我考研复习全被打乱了!”对直播室友的不满逐渐升级。

社交媒体上,#室友直播逼疯我#话题阅读量超千万,有人被迫搬离宿舍,有人则与主播彻底决裂。

心理专家提醒,长期处于噪声和隐私暴露环境中,会使人体的听力、心脏等器官受到损伤,也可能会出现烦闷、易激惹等情绪反应,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烦躁、焦虑、抑郁、恐惧、多梦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听力下降、焦虑症等。

大数据时代隐私的边界

面对直播乱象,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是维权的第一步。那么,从法律角度看,“无差别”直播到底触犯了哪些规定?

2025年4月施行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第18条明确规定:“禁止在公共场所的学生宿舍的房间内部,或者单位为内部人员提供住宿、休息服务的房间内部区域、部位安装图像采集设备及相关设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2条对偷拍他人隐私的行为设定了拘留罚款的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40条也明确禁止侵害女性隐私权。

…… ……

这些规定均体现了立法者对特殊场所的特殊保护理念。学生宿舍作为集体生活空间,其隐私保护具有特殊性,既要保护个人隐私,又要维护集体居住的安宁权。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也已逐渐形成“场景—行为—后果”的三步分析法:首先判断直播发生的具体场景是否属于隐私区域,其次分析主播的行为是否存在过错,最后评估造成的实际损害。

2024年8月,江苏的张女士与朋友在一家烤肉店吃饭时,看到左前方收银台处架着一部手机,疑似在直播。张女士在某短视频平台搜索该店铺账号,发现果然是在直播,而且她和朋友的脸部在没有任何遮挡的情况下出现在直播间。

律师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开肖像权人的肖像,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而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曾有律师公开指出,即便主播主观无恶意,只要客观上导致他人私密信息泄露,就可能构成违法。宿舍里的更衣区、床铺都属于法律保护的隐私范围。

要直播先明白“场景意识”

要解决宿舍直播问题就需要先构建多元共治的责任体系,各方责任明确且相互衔接。

主播的首要责任是树立“场景意识”。不同场景下需要注意的义务是不同的,在宿舍这个特殊场景中,主播不仅要取得明示同意,还要进行持续的风险提示。例如,在镜头可能扫到室友区域时,应该实时口头提醒观众。这种积极的义务履行,能够有效降低侵权风险。

学校的责任体现在“管理”与“服务”的双重属性上。一方面,要加强管理,明确宿舍区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要提供服务,为确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替代性的直播场所。这种“疏堵结合”的方式,既尊重学生的创作自由,又保障宿舍的生活秩序。

平台的责任核心在于“技术赋能监管”。当前主要平台已经具备场景识别、敏感区域自动打码等技术能力,关键在于将这些技术常态化、强制化运用。例如,对宿舍场景的直播增设额外提示,对夜间直播延长审核时间等。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体现了平台社会责任的具体落实。

学校还可以提供多层次的支持。比如从简单的隔音改造,到专门设立的直播空间,再到与校外企业合作提供的专业场地。重要的是形成梯度化的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实践证明,提供合适的替代场地,能够解决80%以上的宿舍直播矛盾。

随着技术的发展,在获得新的工具的同时,隐私保护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未来的法律完善,需要更好平衡创新发展与权益保护的关系。

对学生而言,关键是要认识到权利意识的觉醒不是对立的开始,而是共建和谐集体生活的起点。在数字化时代,如何界定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边界,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编辑:申久燕  审核 :赵汉青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