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既改脾气也改颜值,治淮75年河南这样改造淮河

2025-10-17大河网

大河网讯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淮河是“四渎”之一,发源于桐柏山,通达洪泽湖,千里绵延,通江达海。

淮河,曾经是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历史上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曾经是老百姓口中的“坏河”。

       1950年10月14日,当时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上中下游按不同情况实施蓄泄兼筹的方针。

如今,新中国治淮迎来75周年节点。75年来,处于淮河流域上游的河南一步步筑牢防洪减灾屏障,构建淮河安澜新格局。

石漫滩水库。河南省水利厅供图

治淮丨逐步完善淮河流域防洪除涝工程体系

淮河,是“四渎”之一。

《史记·殷本纪》记载:“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

淮河与秦岭,被称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由于气候和地形特殊,没有骨干工程保障,淮河流域历史上自然灾害频发。

根据公开数据,历史上淮河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坏河”。

1950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造成了严重的水灾。同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淮河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建设中的袁湾水库。河南省水利厅供图

河南地处淮河流域上游,省内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占河南国土总面积的53%。流域内河道纵横、水系交织,多年平均降雨量比全省平均降雨量多近一成。省内淮河流域覆盖郑州、驻马店等11个省辖市,耕地6400余万亩,是国家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

“无论从自然资源禀赋、人口规模,还是粮食产能、经济总量考量,淮河流域在河南发展全局中均占据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是全省治水兴水的主阵地。”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申季维说。

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河南省坚持“山区以蓄为主,平原立足于排”的治淮方针,修建多个大型水库,整治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河道,加固重要防洪堤防。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逐步完善流域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

1991年,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之后,19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更是把河南治淮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构建丨软硬兼施,河南构建淮河安澜新格局

如今的淮河河南段,洪水调控能力得到增强,建成不久的出山店水库、息县水利枢纽等淮河上游控制性工程,使得淮河干流防洪标准由不足10年一遇提升至近20年一遇。随着前坪水库投用、袁湾水库大坝合龙、昭平台水库扩容加速推进,淮河支流洪水调控能力显著增强。

河南省水利厅相关人士说,防洪能力薄弱的中小河流也得以系统治理,河南省完成贾鲁河综合治理,推进洪汝河、北汝河、惠济河、沙颍河、涡河等主要河道治理,累计治理河道2570余公里,行洪通道更加通畅。

前坪水库。河南省水利厅供图

按照“拒、绕、排”城市防洪思路,河南省以郑州市为重点,指导完成9个省辖市和航空港区城市防洪规划修编工作,为逐步完善城市防洪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重建杨庄、老王坡、蛟停湖蓄滞洪区进退洪闸,实施白龟山水库等15座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大山洪灾害防治力度,持续弥补防洪短板。开工建设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区域排涝能力稳步提升。

如今,淮河河南段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齐头并进,“硬件”“软件”双向发力。河南省完善水旱灾害防御、重点河道防洪及蓄滞洪区运用预案,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更新改造507处自动雨量站(增设卫星通信)、18处自动水位站,织密防汛监测网络。

同时,河南省初步建成了省级水利数字孪生平台,整合升级雨水情监测、预警发布、洪水预报、工程调度、责任人管理等信息化功能,强化流域防汛抗洪决策支撑。建强400余人省级防汛抢险专家库,充实物资装备,常态化开展防洪调度预演与应急演练,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

嬗变丨强化水生态保护治理,打造淮河沿线的“诗和远方”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写淮河道:“汴水东流虎眼文,清淮晓色鸭头春。”说清晨的淮河在晨光的照耀下显出鸭头绿般的春色,波光粼粼、充满生机。

如今的淮河沿线,随着水生态保护治理的推进,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新蔡县投资实施了“五湖四带”生态水系建设工程。通过整治水塘、鱼塘、沼泽洼地等,建设东、西、南、北、中五个湖泊,以沿河的四个景观带连通,环绕城区总长49.2公里,成为群众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河南省淮河流域各地水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城市品位得以提升,人居环境得以改善,城市居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通过推广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经验,实施乡村河塘清淤整治试点,助推以水润城、美丽乡村建设。

清水河闸。河南省水利厅供图

根据了解,河南省建立重点河流生态流量调度机制,淮河流域洪汝河、史灌河、沙颍河等11条河流29个断面生态流量全部达标,主要控制断面达标率超90%。

同时,河南省加快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建立了省、市、县三级母亲河名录,淮河流域内贾鲁河等5条母亲河124.2公里断流河段恢复有水,实现全线过流。落实《关于全面推进幸福河湖建设的决定》,淮河流域共建成3条(段)国家级、18条(段)流域级、43条(段)省级、150条(段)市县级美丽幸福河湖,建成长度2600公里,淮河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大幅度提升,实现了“一河清水送下游”的目标。

河南省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遥感监管与现场督查相结合,严格查处人为水土流失有关违法违规行为。根据统计,淮河流域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超2000平方公里,新增生态清洁小流域29条,其中3条成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全省水土保持率达88.44%。

同时,深入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淮河流域浅层、深层地下水水位较2018年分别上升1.61米、3.33米。完成光山县、确山县等9个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项目,有效恢复了河湖基本功能、改善了乡村河湖水生态环境。(刘瑞朝 彭可 陈婉莉)

编辑:申久燕  审核 :赵汉青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