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引擎激活种业芯片 中原农谷护航粮食安全
电力员工为中原农谷种粮户讲解安全用电知识。 董鹏磊 摄
电力员工到中原农谷高标准农田检查用电情况。 董鹏磊 摄
□本报记者 宋敏 本报通讯员 王丹 郭奇 郭昆
10月以来,全省玉米、大豆、稻谷等秋粮作物进入收获期,持续降雨导致农作物晾晒、烘干等用电需求增多。10月10日,国网原阳县供电公司官渡中心供电所工作人员为太平镇水牛赵村粮食种植基地开展线路设备特巡特护,为即将到来的稻谷收割和加工提供安全可靠的电力保障,助力秋收安全用电、秋粮尽早归仓。
今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省委、省政府提前谋划、科学布局,加快打造覆盖“一核三区”的国家级、国际化农业创新高地——中原农谷,开辟现代农业发展新航道,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生命线”。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围绕中原农谷发展战略,建设坚强电网、精益设备运维、提升优质服务,助力“中国饭碗”端得更牢、装得更满。
可靠电重塑农业“芯”版图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科技是关键。在中原农谷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众多顶尖的种子实验室正进行着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芯片”攻关。“实验室对供电可靠性要求极高,精密仪器、恒温恒湿环境、海量数据处理等一刻也离不开电。”9月25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负责人袁合林介绍。
为此,国网河南电力持续加快中原农谷区域电网建设,打通107国道及原焦高速高压管沟,解决110千伏金沙变电站、稻香变电站单电源问题;投运110千伏凤湖变电站,为河南师范大学新校区及周边用户提供充裕的电力供应;有序推进220千伏平北变电站前期工作,提升中原农谷核心区供电能力,为中原农谷高质量发展赋能。
“你们不仅提供双回路电源,配备应急发电车以备不时之需,根据用电负荷分析,指导实验室配置稳压器,用电既安全又可靠。啥用电问题都想到我们前面去了,服务真是好得没话说!”袁合林对前来走访的凤湖中心供电所主任魏楠说。在可靠电的助力下,中原农谷神农种业实验室实现了春小麦一年繁育6代、花生一年繁育4代技术突破,大大提升了研究效率。
如今,这片“农业硅谷”集聚67家科研平台,吸引了16名院士、420余名高端人才;每年为全国输送45亿斤优质种子,撑起1800亿斤粮食产能;“郑麦”“百农”等品种,在全国广泛种植,为加快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及建设农业强国战略构想贡献了力量。
智慧电沃野千里好“丰景”
北依太行,南临黄河,中原农谷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区域优势,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0.9万亩,全面提升农田综合生产力,助力河南实现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的转变。
国网河南电力积极主动与省农业农村厅对接,实现电力基础设施与中原农谷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今年累计为中原农谷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新建10千伏线路117.45千米,配套建设配电变压器374台,总容量达4.14万千伏安,机井14500眼,实现了“井井通电、表表计量”。
“手机扫个码,就来电出水了,充的钱用不完原路返还,远程就能指挥水肥一体机自动配比、喷灌,无人机自动喷防,不仅省心省力,还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9月25日,师寨镇苗楼村“新农人”薛卫波对“智能用电+智慧浇灌”农耕新模式赞不绝口。为保障设备安全运行,国网河南电力安排专人定期对机井地埋线、接线柱等设施进行巡查,及时发现故障并维修,让群众轻轻松松种好地、打好粮。
国网河南电力还通过优化自愈配电系统、搭建“数字孪生配电网”等手段,进一步提升电力设备供电可靠性。目前,中原农谷已实现配电自动化设备覆盖率81.75%,自愈覆盖率88.8%;春灌期间共处置异常农排台区487台,数量同比下降80%。今年,在“智慧农耕”模式下,中原农谷高标准农田种植的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亩产均达到1400斤。
充足电“中国碗”盛“河南粮”
“粮食加工”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连接市场的重要一环,精准、可靠、智慧的电力服务则是打通从“一颗良种”到“一碗好饭”完整产业链的“终极密码”。中原农谷核心区所在地是“中国第一米”——原阳大米核心产区,国网河南电力积极服务水稻加工、烘干、仓储等全过程,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10月底,水稻成熟后就开始大规模加工了。老张上个月退休前刚把厂里的烘干设备、配电箱检查好几遍,今天小张又来检查,还叮嘱俺们安全科学用电,用电这块俺从来没操过心!”原阳县水牛稻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段瑞,为原阳县供电公司太平镇服务站员工张新天、张衡的优质服务竖起大拇指。
供电稳定、报装方便、用电安全……国网河南电力聚焦粮食种植、加工、仓储全链条服务,成立专属服务团队,定期上门检查用电设施,指导企业科学用电,并根据用能特点,定制避峰填谷专项方案,节省电费支出。此外,该公司还推广电烘干、电加工、仓储保温数字化控制等技术,提供节能咨询和供电、供热等多元化综合能源服务,提升粮食加工生产效率。
截至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6103家。河南依托丰富农产品资源,重点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将粮食、油料、肉蛋奶等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方便美味的食品饮品,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4/5的酸辣粉,推动河南从“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世人餐桌”迭代升级。
从“种子”到“筷子”,从“中原”到“中国”,在优质、安全、可靠、绿色电力不断赋能下,“中国碗”盛了更多“河南粮”,中原农谷也引领河南从“产量农业”向“质量农业”“智慧农业”迈进,成为稳住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核心力量。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