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可看书、喝咖啡、参加沙龙 记忆中的新华书店变“潮”了

2025-10-20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河南省新华书店从“卖场”变成“文化综合体” 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

  近年来,中共河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陆续印发改革典型案例红榜通报。这些改革样板从科技创新、营商环境打造、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多个维度,展现了河南以“小切口”撬动“大变革”的生动实践。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特别推出《“微”观改革》系列策划,聚焦示范性、引领性的改革红榜案例,通过微观视角,解析改革密码;透过一线实践,提炼经验样本。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玥颖

  上榜案例

  河南省新华书店

  创新打造全民阅读服务体系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向前、文化消费需求日趋多元的今天,书店如何才能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将优质文化服务精准高效地送达每一位读者?

  2025年以来,河南省新华书店用一系列亮眼的数据,清晰勾勒出传统书店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转型的坚定步伐。

  从“卖场”到“文化综合体”的价值重构

  “这里和我记忆中的新华书店不一样了,现在来这里不光是买书,还能参加文化沙龙,看书累了就点杯咖啡,逛文创区放松一下。”在中原图书大厦,带孩子来看书的李女士说。

  这是河南省新华书店系统正在经历的一场深刻转型的缩影。

  河南省新华书店的破题之道,在于对实体渠道进行价值重估与功能再造:从单一的图书销售场所,转型为集文化消费、思想交流、社会教育、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空间。

  为此,河南省新华书店摒弃了千店一面的陈旧模式,系统性推进门店的“场景重塑”。例如,郑州购书中心凯旋店融入“山、河、祖、国”文脉设计,融合策展、沙龙、派对等活动,以“阅读+教育+培训+活动+休闲”模式服务读者。

  “我们以线上与线下双向引流的场景化服务体验,力求让新华书店的阅读服务出新出彩。”在河南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中原图书大厦经理刘保权看来,新华书店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正在向“城市文化会客厅”“第三空间”“美好生活入口”和“校外五育并举体验中心”的蝶变升级加速推进。

  从“等客来”到“走出去”的渠道革新

  筑牢主阵地,意味着不能只固守城市中心,必须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

  河南省新华书店以场景创新驱动服务下沉,构建了一个覆盖机关、校园、社区的立体化、精准化阅读服务网络。

  在校园场景,通过标准化的书香校园服务产品和项目,建设校园书店、读书角等,延伸“文化+教育”服务链,为青少年读书行动提供了坚实的阵地支撑。

  在社区,则通过打造定位精准、特色鲜明的社区书店,将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并依据社区特点细分出文艺、亲子等主题空间,满足基层群众多元需求。

  截至目前,845个共享阅读空间、200余家校园与社区书店,共同织就了一张细密的文化服务网络。

  从过去在固定场所“等客来”的被动姿态,转变为主动“走出去”,新华书店根据不同群体的特定场景和需求采取定制化手段,实现了文化服务的精准“滴灌”。

  从“现场活动”到“云上触达”的生态构建

  数字化转型是构建未来竞争力的关键。

  河南省新华书店统筹搭建的云书网、百姓文化云和书香河南公共文化平台,通过构建“社群+直播+短视频”的融媒体传播链路,建立垂直阅读社群上千个,开展云端共读、名家连线等活动,在融媒平台日均传播量超50万次,实现了用户精准触达与深度互动。

  自书香河南公共文化平台正式接入顶端以来,用户可以免费阅读10万册图书、3万集听书等资源,还能够参与每月持续进行的书香河南全民阅读月度大奖赛,获取惊喜福利,诸多线上精彩活动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这种“线上线下融合、店内店外联动”的全域服务闭环,实现了从物理空间的“在场”服务,到突破时空的“云上”随时触达。

  变的是服务形式、运营模式,不变的是文化惠民的初心,河南省新华书店正以一场充满温度的革新,回应着时代对精神文化的呼唤。

  专家点评

  以改革释放文化活力,打造城市文化会客厅

  国有书店是公共文化活动的主体,具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

  面对新的读者需求和阅读形式,河南省新华书店顺应数字阅读发展趋势,主动求变和转型,打造新型公共空间,从纸介质到电子介质,从书本到云端,从单一售卖到多样化服务,从实体书店到社区空间不断拓展。

  这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新突破、新实验、新动向。

  ——郑州大学新传学院教授 汪振军

编辑:陈静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