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人才+融合” 河南射击要在百花齐放中谋突破
张雨、张熙雯、马淑晴(从左至右)为河南队获得全运会女子10米气步枪团体项目铜牌。本报记者 李悦 摄
□本报记者 李悦
10月18日,随着10米气手枪混合团体的金牌产生,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射击步手枪项目在广东射击馆落下帷幕。本届比赛好成绩不断涌现,10人次在5个小项中超世界纪录,21个省市获得奖牌,充分展示中国射击运动正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新时代。
作为河南竞技体育的传统优势项目,河南射击队在本次比赛中收获了女子10米气步枪团体的铜牌以及三个第六名、一个第八名。虽然没有金牌入账,但对于正处于新老交替的河南射击队来说,他们依然还具备竞争冠军的实力。“女子10米气步枪项目,张雨能起到老将的领军作用,张熙雯和马淑晴都是进省队才一两年的小队员,这次能获得团体铜牌,也能让她们今后的成长道路更顺一些。”在谈到队伍成绩时,河南省射击射箭运动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聂长忠也坦言,这次各省市的出色表现,也给河南射击带来新的课题:如何在高手如林的竞争格局中,立足自身优势找准定位,实现传统强项的复兴与突破?
在女子步枪和男子手枪项目上,河南曾有着深厚底蕴与辉煌历史,中国亚运会的首金是由河南运动员苏之渤在手枪项目上获得,李金豹不仅3次获得全运会冠军,而且在亚运会手枪赛事中还实现卫冕,常静在女子50米步枪三姿和女子10米气步枪团体上为河南贡献过3枚全运会金牌,何正阳与队友携手拿过全运会男子10米气手枪团体金牌。一系列荣誉证明,河南选手在步手枪项目上始终保持全国一流水准。尤其是近年来,河南射击开始在选才方面多点发力:“选星计划”省市联合选拔赛常态化开展,145名年轻射手同台竞技,通过年龄系数机制发掘后备人才;郑州八一中学启用省内首个校园专业光电射击训练馆,全运会冠军领衔教练组入驻,构建“基础课程+社团活动+专业集训”培养体系,让射击运动走进普通校园。
当然与一些全国射击强省相比,河南射击仍存在明显短板:后备力量储备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间层断档问题突出,项目整体发展不均衡,群众基础相对薄弱。在全运会等顶级赛事中,河南虽有尖子选手闪光,但整体竞争力与人才厚度仍需提升,这也是河南射击找准定位谋发展的关键切入点。
实际上,中国射击运动新的发展态势,也督促各省(区、市)要积极思变。聂长忠就表示,未来,河南射击应锚定“人才筑基、体教融合、精准突破”的发展定位,在三个维度集中发力。“首先要深耕梯队人才建设,我们要以‘选星计划’为抓手,完善省市联动选拔机制,扩大选材范围。同时,建立教练员培养激励机制,激发基层教练活力。”聂长忠告诉记者,浙江、安徽等省的成功经验证明,射击运动的推广与体教融合有着天然的契合性。“在与郑州八一中学的合作中,我们也不断在总结经验,如何在全省中小学逐步普及智能光电射击训练,利用安全无实弹的优势破除项目进校园的障碍。在校园里开展智能光电射击训练,既能培养青少年的专注力与决策力,也能构建‘校园选拔—地市集训—省队提升’的人才输送通道,让河南射击项目的后备力量源源不断。”对于河南射击运动目前面临的挑战,聂长忠认为,必须聚焦优势项目精准发力,在步手枪等传统强项上持续深耕,借力科技提升训练精准度的同时,充分发挥陈融雪、范红涛、常静等教练的丰富经验,优化赛事备战策略,打造更多能在全国赛场冲金夺银的核心选手。
“射击运动的百花齐放,既是竞争也是机遇。”聂长忠相信,只要持续锚定精准定位,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体教融合为路径,以优势项目为突破,河南射击必将在全国射击运动的蓬勃发展中,重塑传统强项的荣光。
编辑: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