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地铁站里这场“行走的国防课”,藏着多少滚烫的爱国心?

2025-10-21今日消费

  10月19日晚,随着郑州地铁二七广场站最后一枚“誓言印记”盖下,为期9天的“豫见国防”2025年秋季全民国防教育活动正式落下帷幕,完成了对这座城市最温情的告白。

  这场以“豫见国防,遇见更好的自己”为主题的活动,在郑州地铁三大站点构建起一座“没有围墙的国防课堂”。据统计,活动累计吸引超5万人次参与打卡,发放《全民国防教育行动手册》近1万本,微博、抖音等平台相关话题传播量突破3000万,成为今秋郑州一道亮眼的“国防风景线”。

  从线上到线下一场“出圈”的国防教育

  从9月27日启动到10月19日落幕,这场“藏”在地铁站里的活动,成了郑州秋日里的“热门打卡地”。三大站点累计接待市民超5万人次,不少家庭专门趁着周末“赶场”,手持《全民国防教育行动手册》穿梭在各站点,集齐 “信仰印记”“战位印记”“誓言印记” 成为很多孩子和年轻人的“小目标”。

  不止于线下,活动期间,“豫见国防”相关话题在网络上持续发酵。河南日报、顶端新闻、大河网、大河报、河南手机报、大象新闻等媒体持续跟进,记录市民与活动的互动故事;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豫见国防”相关话题播放量破3000万。更令人感动的是市民的自发传播,众多网络达人专门发布打卡视频,记录活动的精彩瞬间。这样的大众传播,让国防教育以最温暖的方式“出圈”。

  10月1日当天,“国庆节河南萌娃集体表白中国”微博话题更是冲上郑州同城热搜榜第六。视频里,孩子们在誓言墙上写下对祖国真挚的表白和美好愿景,微博话题下有网友留言:“河南的爱国教育,原来都这么接地气”。

  “小站点”承载“大主题”三大站点成全民情感“打卡点”

  活动期间,郑州地铁紫荆山站、会展中心站、二七广场站化身为三大国防教育主题空间,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国防课堂”。

  为了记录这场特殊的国防教育课,记者连续多日蹲守三个站点,见证了无数感人瞬间。

  在二七广场站“精神传承区”,7岁的小男孩在妈妈的引导下,轻轻触摸墙上抗战老兵的勋章照片,回头对妈妈说:“我长大了也要保护国家。”这稚嫩的话语,让记者为之动容。

  在紫荆山站“知识科普区”,退休的老夫妻像孩子般兴奋地拍照留念。妻子轻轻抚平衣服,眼中闪着光:“年轻时没能穿上这身军装,一直是个遗憾。今天,总算圆梦了。”

  在会展中心站“装备特训区”,大三学生小陈在模拟射击设备前排队,初次尝试射击体验的他向记者分享了他的感受,“碰到扳机的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战位’。”

  还有牵着孙子的奶奶、相约打卡的中学生、刚下班路过的年轻人……他们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赶来,在这三个地铁站里,完成了一次关于家国的温情邂逅。

  三场文化活动让国防教育“有温度、有筋骨”

  如果说集章打卡、VR体验、模拟射击是活动的“外壳”,那么融入中原文化精髓的三场文化活动,则与国防情怀撞出了别样火花,成为引爆情感共鸣的“内核”。

  在二七广场站“精神传承区”,四位来自郑州第二十四中的学生,现场为抗战老兵绘制肖像。笔尖沙沙作响,皱纹、勋章、眼神中的坚毅渐渐浮现。“画着画着,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当年的热血。”学生小张说,“我们画的不仅是肖像,更是一段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

  与此同时,四名孩子在紫荆山,唱起了豫剧《朝阳沟》选段。“我难忘你叫我看董存瑞,你记得我叫你看刘胡兰,董存瑞为人民粉身碎骨,刘胡兰为祖国热血流干……”稚嫩却铿锵的唱腔,引来阵阵掌声。带孩子路过的市民李女士在观看完表演后说:“文化是我们的根,国防是国家的魂,这样的结合特别打动人心。”

  更令人动容的,是金水区金沙小学的学生在二七广场站表演的国防舞蹈《向后转》,孩子们目光坚定,舞姿有力,用舞蹈演绎卫国戍边烈士们为国捐躯的感人场景。带队的马老师介绍,他编排这支舞蹈的初衷就是让学生们认识到烈士们的爱国精神,“没有英烈的牺牲奉献,哪有这繁华盛世,努力学习、奋发有为就是对烈士最好的告慰。”

  结束亦是开始国防教育正以温暖的方式“扎根”

  “活动结束了,但市民微信打卡群里的讨论没有停。”活动负责人告诉记者,不少市民在群里询问“明年还办不办”“活动能不能引进到学校”。

  正如一位市民留言:“原来国防不是遥远的概念,它就藏在每个普通人的关注里、理解里、行动里。

  “国防教育从不是一阵风,而是一粒种子,我们要让它扎根更多人的心底。”省委宣传部全民国防教育处负责人在活动最后一天表示。

  夜幕降临,地铁依旧穿梭。那些盖满印章的手册、那些拍摄留存的照片、那些被触动的瞬间,都已成为这座城市共同的温暖记忆。

  国防教育的种子,也随着秋风的轨迹,悄悄种在这座城市的烟火气里,播散进更多人的心田里。(文/朱军 赵涵清 徐博 图/杨超 周宗帅)

编辑:郭同欢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