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变“标杆”——从“好人之城”驻马店看河南精神文明建设跃升
平舆好人公园一角。
中国好人越玉环(中)和留守儿童在一起。
中国好人郭保刚(中)和爱心志愿者慰问环卫工人。
“好人之城”驻马店风景如画。
驿城区爱心志愿者走上街头为市民免费理发。
□本报记者 刁良梓 刘晓波 本报通讯员 刘金霞
曾几何时,驻马店一度被刻板定义,成为河南地域偏见的一个注脚。而今,驻马店以“好人之城”破局,从街头义举的凡人英雄,到持续上榜的“中国好人”群体,这座城用万千善意,成为享誉全国的文明标杆。
驻马店的蝶变,是河南持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它让“天中”不再是地理符号,更成为“好人”的精神坐标,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树起可学可做的标杆;它以一城之善点燃中原星火,让“河南好人”从个体闪光走向群体燎原,重塑河南“崇德尚义”的文明新形象,为河南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承与跃升注入坚实、温暖的力量。
微光成炬 市井烟火里的“好人图谱”
毛主席曾说,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确山籍退役军人、确山县蛟龙义务救援队队长、确山县志愿者协会会长张大生就是这样的人。
外表朴实、为人豪爽,这是张大生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握手时能明显感觉到他的手粗糙而有力。
这双手托举过很多人的生命,印象最深的是河北涿州救援那一次。当时在转移受灾群众时,张大生发现一位瘫痪老人被困家中,老人家的铁门紧闭,冲锋舟无法进入,水深达到2米,水流湍急,情况十分棘手。60岁的张大生不顾个人安危,多次潜入深水,背着老人一步步游向皮划艇。谁知刚出院子,救援行动就遭遇了湍急的暗流,幸亏被队员们死死拽住,张大生才没被洪水冲走。
这些年,张大生带领的确山县蛟龙义务救援队足迹遍布全国。从第一次义务救人,坚持到现在已经将近20年,很多人称赞他,可也有人说他傻,问他图啥,自己就不怕死吗?
“生死关头,稍微一犹豫,错过黄金救援时刻,失去的可是鲜活的生命,影响的是很多家庭。”张大生平淡的话语中透着坚韧。他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登上《雷锋》杂志封面。花甲之年的他仍奔走在抗险救灾、志愿服务的第一线。
1800名学生口中的“校长妈妈”越玉环是个什么样的人?
平舆县射桥镇第一小学绿茵操场上,孩子们在追逐嬉戏打闹,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享受的教育条件并无区别,唯一的不同是他们是留守儿童。
射桥镇是个典型的农业乡镇,父母外出务工,孩子们在家无人看管。“要建一所寄宿学校,让他们有学上、有‘家’回。”为了兑现对自己的承诺,越玉环和丈夫毅然卖掉城里住房,为了筹钱,自己和丈夫吃住在工地,搬砖、打地坪,双手磨出厚茧也未曾退缩。
19年来,越玉环帮扶300多名困难生,将1800多名留守儿童培养成大学生,其中200多人考入重点大学,100多人攻读研究生,越玉环家庭也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中国好人”泌阳县花园街道大熊庄村的薛海滨,20年来义务照顾孤儿和困难家庭孩子;年逾七旬的潘永锋、涂善珍夫妇,是出了名的“中国好人”,老两口带着近百名志愿者组成“爱心接力服务队”,福利院的孩子、敬老院的老人,他们记挂了一年又一年。
最是温暖动人心。近年来,驻马店全力打造“好人之城”品牌,目前共有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8人次、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9人,112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11人荣登“河南好人榜”,好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好人之城”已成为驻马店的最美风景和精神地标,不断刷新着城市文明的新高度。
多频共振 千年天中厚植“向善基因”
从“争议之城”到“好人之城”,驻马店城市形象的不断刷新,靠什么?
——推选机制的持续完善,让好人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
驻马店在全市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建立一套“四级纵向+两级横向”的“找人网”,纵向从村(社区)到乡镇(街道)、县(区)再到市,一层一层往下筛;横向覆盖机关、企业、学校、社会组织。
——礼遇好人,让“好人有好报”成为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
“河南好人”安娜乳腺癌二次复发,病情恶化,亟须治疗费用,10万元救助金48小时内就打到了她卡上;“中国好人”赵进前在开封冒死救陌生孩子受重伤,颅内多发脑梗死,平舆县奖励5万元见义勇为基金,县委文明办帮扶2万元救助资金。驻马店市财政每年列支帮扶资金50万元,用于解决全市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实际困难。截至目前,先后有500余位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得到帮扶和慰问。
让好人政治上有地位。“中国好人”祁兴磊当选为省十三届人大代表,驻马店好人白晔、泌阳好人乔大海分别当选市第四届人大代表。
——好人协会全覆盖,传递正能量弘扬新风尚。
驻马店九县一区实现好人协会全覆盖,系全省唯一市、县(区)好人协会无空白的地市,为“好人之城”筑牢筋骨。
确山县好人协会的“大生调解”“暖汇民心”“益欣为民”等公益项目广受赞誉。市、县(区)好人协会组织先进典型进机关、进乡村、进校园等文明实践活动477场,受益群众64000余人次。
——历经千年文脉传承,孝善基因融入百姓一举一动。
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驻马店历史上就有很多孝善的典故。悬壶济世传说起源于平舆县东和店镇,范张鸡黍的故事为汝南留下了“信义桥”“信义冢”“二贤祠”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西汉蔡顺“拾葚供亲”的故事写进《后汉书》,晋代王祥“卧冰求鲤”的传说在汝水河畔传了1000多年。
“咱驻马店人打小听的故事里,都藏着‘仁义礼智信’的密码,听着听着,就刻进心里了。”驻马店市民协副主席余全有说,社区里的“孝老食堂”,每天给老人端上热乎饭;学校里的“给爸妈洗脚”实践课,孩子小手揉着爸妈的脚,眼里全是认真;春节时大家晒家书,字里行间全是牵挂……孝道早就从典籍里走出来,变成了日子里的暖。
厚重的忠孝文化、红色文化、感恩文化,已成为天中大地文明传承的基因。
善链循环 好人IP催生“城市蝶变”
文明风化犹如空气,看似无形,却无时无刻不为一个地区的发展提供精神滋养,使“软环境”转换为“硬效益”。
驻马店人明显感到,来投资兴业的企业越来越多了——“诚信驻马店”建设推进后,企业的信用档案实现了全覆盖,“红黑榜”一挂,守信的企业能顺利贷款、拿到项目,失信的企业寸步难行,良好的营商环境犹如磁铁紧紧把企业“绑定”;游客愿意来这儿玩了——“好人之城”的名声传开后,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来驻马店看“好人公园”、听“好人故事”的游客,比往年多了三成;社会管理成本降低了——平舆县万金店镇土店村每月张罗两次孝善饺子宴,全村都是志愿者,曾经的上访村变成了零上访村;中国农产品加工贸易洽谈会举办期间,市民们主动走上街头义务服务,外地客商连连竖起大拇指……
从“驻马店好人”到“驻马店人好”,一个个“天中好人”的身影,如同涓涓细流汇入中原大地的道德长河,成为城市进步与文明的精神引领,化作天中大地的精神财富和亮丽名片。
这份善念并非偶然迸发,而是河南厚植千年的文化基因使然——从商丘古城崇德向善的文脉传承,到黄河岸边战天斗地的坚韧品格,崇德尚义早已融入河南人的精神血脉。
近年来,河南不断完善选树机制,构建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评选表彰体系,建立健全关爱帮扶机制,同时不断创新宣传推广形式,为河南好人厚植发展沃土。陇海大院居民们几十年如一日照顾高位截瘫邻居,持续数十年的邻里守望让“陇海大院”从一个普通社区名称升华为郑州的城市精神符号;半个多世纪,新乡涌现出10多个全国先进、100多个省级先进,灿若星火的道德模范用优秀品质点亮整座城市,为“善泽牧野、德润新乡”的城市精神风貌代言……
尤其是2013年以来,我省启动了河南省“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全省上下踊跃参与,推动身边好人工作在河南大地蓬勃开展。
有创建10个雷锋基地、建设20个雷锋公益项目、11个雷锋公益林的焦作市学雷锋志愿者协会会长许琳娟;有二十载义务守护湿地的开封市柳园口乡大辛庄社区农民范运亭;有三十九年如一日照顾生活不能自理妻子的南阳崔明华;更有9年为环卫工人等群体提供免费早餐的“商丘好人”爱心早餐店;从18米高的桥上跳下去救人的信阳渣土车司机黄超……
截至目前,河南累计推评“中国好人”1234人,共选树出“河南好人”1521人,人数位居全国前列,河南好人品牌越擦越亮,不断刷新精神文明建设新高度。
从一座城到整个省,好人的身影从“个体现象”聚合成“全省生态”,正催生为“可感、可知、可用”的城市信任资本。这份源自中原的道德力量,不仅擦亮了河南的精神名片,为全国涵养文明生态提供了实践范本,更为河南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积蓄不竭的精神动能。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专家点评
“好人之城”应向立体化建设方向发展
□黄淮学院天中历史研究所所长 王会斌
驻马店“好人之城”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果。这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的“两高四着力”重要论述的实际践行。其通过对文化创造与传承主体“人”的塑造,引导市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市民道德素质,增强道德共鸣,形成互助互爱的社会氛围,能够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有效落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的重要目标。
驻马店“好人之城”建设的下一步应本着“由古及今,由点到面,由内及外”原则向立体化建设方向发展。“由古及今”即是要加大对古今好人资源的挖掘与转化,提升好人文化的厚度。“由点到面”即要拓展“好人之城”的建设形式,实施多部门协同、多行业联动、多业态交叉战略,提升“好人之城”的建设热度。“由内及外”即不仅要记录驻马店籍好人,也要记录来驻马店学习工作的非驻马店籍好人,以其文化德行共同涵养这片好人沃土。
驻马店“好人之城”建设是提升河南整体文明形象的有益尝试,是展现中原文化仁爱、诚信、友善等元素的窗口,是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在新时代的再次融合,相信其必将成为河南省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之一。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