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弘扬科学家精神 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丨生命舵手

2025-10-27大河网-河南日报

  张加强(左二)带领团队给患者做气管插管纤维支气管镜定位。受访对象供图

  人物名片 张加强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麻醉与脑功能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任职。

  擅长急危重症患者的围术期麻醉管理。先后主持科技部重大研发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科技奖项。

  □本报记者 李晓敏

  手术室那扇厚重的自动门,隔开了两个世界。

  门外,是家属焦灼的踱步与望眼欲穿的等待;门内,是无影灯下的争分夺秒。

  在这个生死攸关的战场上,有一个角色至关重要,却常常被忽略——麻醉医生。

  河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张加强,就是这样一位在“沉睡”与“苏醒”之间搭建生命桥梁的“生命舵手”。

  作为河南省临床医学领域首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麻醉学科的领军人,他不仅掌控着一次次麻醉航程的安全,更引领着整个学科向着更精准、更智能的方向破浪前行。

  拼命三郎

  一句“麻醉医生保命”,是他刻进骨子里的信念。

  一台9小时的手术,他让同事给自己打一针止痛针再上阵,只因“不能停”。

  10月21日10点,在省人民医院麻醉重症监护病房(AICU),一场质控会正在举行。

  护士台前,50多位身穿墨绿色手术服的麻醉医生和护士,围坐成一圈——每周一次的AICU质控会,不是普通的例会,而是一场围绕“生命底线”展开的复盘。

  所有人的目光聚集在一个屏幕上,屏幕上滚动着上周监护室遇到的各类问题:某例患者术后明明输液不少却尿液不多、某位高龄患者术后苏醒延迟……每一个议题背后,都是一次与风险的擦肩。

  会议开始前10分钟,张加强从另一个会场赶来,他匆匆换好手术服,快步走到前排坐下。

  “聚焦说问题,不要扯太远。”他声音不高,却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瞬间让全场凝神静气。

  这样的质控会,每周有两场。一场在周一,聚焦重症患者的围术期管理;另一场在周二,复盘全院所有麻醉手术中的疑难片段。张加强把这两场会议视若生命线。

  他常说:“手术医师治病,麻醉医师保命。”这句话不是口号,而是刻进他骨子里的信念,也是他20多年职业生涯的真实写照。

  科室的老人都知道他是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回忆起刚参加工作的岁月,张加强目光深远:“那时麻醉医生缺口大,我们都是连轴转。”

  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一台历时近9小时的婴幼儿复杂先心病手术。患儿仅有2个月大,在那个麻醉技术相对落后的年代,给如此小的患儿实施麻醉本身就是巨大挑战。

  “孩子太小了,更别提动脉了。”张加强回忆道。那场手术,他全程趴在手术台旁进行生命监测和调控,寸步不离。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

  等手术结束,他从监护室回到办公室,身体已完全透支。本想躺下稍作休息,却发现颈肩剧烈疼痛,再也起不来身。然而后面还有手术,如果不继续,患者的手术就要推迟。随后,他叫同事过来给他打了一针止痛针,又一次走进了手术室。

  “不能停,因为生命不等你。”这句话,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科技尖兵

  他让麻醉从“打一针”变成一门精准控制的艺术。

  他在全国率先建立AICU,带出一支“科技麻醉”新力量。

  在很多人眼中,麻醉就是“打一针”,但事实上并不是那么简单,它贯穿术前、术中、术后,是一次只能赢不能输的“生命保卫战”。

  “我们的眼睛要像雷达,时刻扫描屏幕上每一条跳动的生命曲线;我们的手要像最灵敏的钢琴家,精准调节每一种药物的滴注速度——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险。”张加强说。

  这份近乎执着的严谨,让他成了整个科室的“定海神针”。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大家的第一反应总是“找张主任”。

  一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严重侧弯30年,需进行脊柱矫形手术。然而,由于患者气道条件极差,多位麻醉师都束手无策。“快去叫张主任。”现场医生焦急地求助。

  张加强迅速赶到现场。在患者只能保持侧卧位的情况下,他手持纤维支气管镜,沉稳地进行着雾化利多卡因气道表面麻醉。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而从容,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在惊涛骇浪中稳健操舵。最终,插管成功,手术得以顺利进行。

  这份沉稳,来自时光的淬炼,也来自最早的初心。

  张加强的从医之路,始于一个朴素的愿望。小时候,母亲身体不好,他总想着:“如果我能学医,是不是就能守护家人?”1996年上大学时,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临床医学。

  在大学选修课中,他出于好奇选择了麻醉学。没想到,这偶然的选择,竟成了他一生的使命。

  “麻醉医生手里握着的,不仅是麻醉药,更是一个生命毫无保留的信任。”第一次在课堂上听到这句话时,他被深深震撼。从那一刻起,他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

  在工作中,张加强从不满足于“安全”这个基本目标,始终追求的是“更安全、更舒适”的更高境界。

  这种追求,让他成了全院闻名的“科技控”。

  数年前,他就以超前的眼光,率先引进了“超声可视化技术”。“你看,这就是臂丛神经,我们现在把药送到它旁边,就像‘精确制导’一样。”他指着超声屏幕上清晰的图像解释道。这种方法不仅使术后镇痛效果更佳,用药量还降至原来的三分之一,极大地加快了患者的康复进程。

  2019年,张加强在全国率先成立了AICU,这一创新管理模式形成了强大的示范效应,吸引了上海、新疆、四川、广东等全国各地的同行纷纷前来“取经”,成功带动了国内数十家医院相继建立起自己的AICU。

  他还创建了独具特色的“云病房管理系统”,并结合管理经验,多次带团队深入全省基层医院进行指导,让优质的疼痛管理服务惠及更多患者。

  近年来,围术期脑功能保护成为麻醉领域的研究热点,他带领团队进行长达10年的系统性科研攻关,所做的精准麻醉与围术期脑健康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河南省麻醉专业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甘为人梯

  他说:“要让年轻人站在我的肩膀上。”

  他带出的“后浪”,已成为麻醉领域的国家优青。

  “要让年轻人站在我的肩膀上。”这是张加强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始终践行的带教理念。

  37岁的孙铭阳,如今已是省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也是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回想起自己的成长历程,她感慨万千:“当年从湘雅医院硕士毕业入职时,我并没有太多做科研的想法。”

  张加强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告诉年轻医生们:“要培养自己的科技创新兴趣,重视科学研究。科研工作做得好的医生,临床工作也不会差,因为用科学研究的思维去思考临床工作,必将会带来临床能力的不断提高。”

  在张加强的鼓励和支持下,科室里十几个年轻人陆续出国进修,归来后技术明显提升,视野更加开阔。

  孙铭阳清楚记得自己想去哈佛大学进修时的情景。当时,哈佛有一位在麻醉学领域很有建树的专家,恰巧来中国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张加强知道后,立即带着孙铭阳前去拜见,极力推荐她。最终,孙铭阳如愿以偿,获得了跟随这位顶尖专家学习的机会。

  他的博士生,如今已成为他的同事的曾爽回忆道:“张主任常常告诉新入科室的年轻人,决不能仅满足于日常临床工作,要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

  如何提高?

  张加强的答案始终如一:要善于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疑难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好的idea。”他说。

  张加强有一个保持了多年的习惯:办公桌上永远放着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当天要做的事情,还有他在某个时刻迸发的灵感火花。这个本子,成了他推动学科发展的智慧源泉。

  10月22日晚上9点,张加强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手术室的灯光渐次熄灭,走廊里恢复了宁静。

  问他,20多年,守护在沉睡的患者身边,最大的成就感是什么?

  他笑了笑:“不是成功抢救了多少危重病人——那是我们的本分。我最喜欢的,其实是手术开始前,病人躺在手术台上最紧张的时候。我会握着他们的手,跟他们说:‘别担心,睡一觉,等你醒来一切都会好的。’”

  “然后,看着他们慢慢闭上眼睛,呼吸逐渐平稳。当手术结束,他们如期醒来,迷迷糊糊地问‘医生,开始了吗?’那一刻,是我最安心的时候。”

  对他而言,这句“开始了吗?”就是对他和整个团队工作最动听的肯定。它意味着,一段危险而痛苦的旅程已平稳度过,生命的舵手又一次成功引领着患者穿越风暴,抵达安全的港湾。

  科学家寄语

  灵感迸发时,记得掏出小本子

  □张加强

  一位优秀的医生若能将科研思维融入临床工作,临床能力也必将水涨船高。正如麻醉专家刘进教授所言,医院应当“培养医生中的科学家”,以此推动学科持续进步。裘法祖院士也点明:只会开刀的只是“开刀匠”,既懂开刀又懂研究的,才能成为外科学家。

  对年轻医生而言,绝不能满足于完成日常临床任务,应在学术上追求引领,而引领的核心,正是科技创新。

  科研不是凑论文、评职称的敲门砖,而是踏实积累的过程。只有沉下心来,把临床与科研做实,才能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好的科研灵感常常不期而至,可能是查房时一闪念,也可能是听讲座时受到启发。一位发表过400多篇SCI论文的麻醉教授告诉我,他总随身带着小本子,哪怕半夜醒来有想法,也会立刻记下。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大处着智,小处着心,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这16个字,值得每位年轻医生铭记。用科研的思维看临床,路才会越走越宽。

  (本报记者 李晓敏 整理)

  记者手记

  无影灯下的温柔

  □本报记者 李晓敏

  一周内,三次采访张加强,一次是在办公室,两次是在周质控会现场。他脸上带着些许疲惫,但那双眼睛依然明亮——那是常年专注在生命监测中练就的敏锐。

  采访前,我做了大量功课,知道他是河南省临床医学领域首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知道他带领团队实现了我省麻醉专业在科技进步奖上“零的突破”,知道他率先在全国建立了AICU……

  但在真正走近他之后,我才发现,这些光环背后,是一个医者最本真的坚守。

  在走廊里,他指着手术室的门说:“每扇门后面,都是一个家庭的期盼。”这句话很短,却让我瞬间理解了什么是“生命舵手”的真正含义——不仅要驾驭技术的航船,更要承载生命的重量。

  让我意外的是,这位在手术室里说一不二的“定海神针”,在谈到他帮助过的年轻医生时,眼中会流露出父亲般的骄傲。这种甘为人梯的胸怀,或许正是他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另一种担当。

  最打动我的,是他描述的一个细节:手术前,当患者最紧张的时候,他会握住对方的手,轻声安慰。这个画面一直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

  在冰冷的医疗器械环绕中,这一握,传递的不仅是温度,更是一种“我把生命托付给你”的信任和“我会守护你”的承诺。

  采访结束,穿过一个个走廊,身旁不时有“小绿人”匆匆走过。他们或刚从手术室出来,或即将奔赴手术室。他们或许不被大多数人知晓,但正是这些无影灯下的守护,让生命在脆弱时得以安然度过。

  离开医院时,我突然明白:所谓“生命舵手”,不在于能航行多远,而在于无论风浪多大,都能让每一个生命安全靠岸。

  而张加强,正是这样一位舵手——用科技护航,用温柔守候,在沉睡与苏醒之间,搭建起最坚固的生命之桥。

编辑:祝萍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