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丨领航中国·牢记嘱托看变化

【屯南甲骨】

【玉熊】

【妇好娩卜骨】

【司母辛鼎】

【亚长牛尊】

AI插图生成: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宁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安阳殷墟博物馆。


本版制图:周鸿斌
核心提示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洹水之畔的殷墟,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实证。在安阳殷墟遗址考察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
这里出土的甲骨文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以成熟文字系统维系民族根脉;恢宏遗址实证了商代文明的辉煌,构筑起探源中华文明的原点与基石。从考古新发现到数字化传承,殷墟正让古老文明“活”起来。本版追寻文明根脉,解码从未中断的基因密码,探寻古为今用的时代价值。
古老殷墟 时代重生

在殷墟博物馆内,游客可以通过多媒体沉浸式感受商代铸铜场景。
□本报记者 李琳 杨之甜
10月的安阳,洹河碧波映着两岸秋色,河畔的殷墟遗址在暖阳下更显厚重。
10月22日,步入殷墟博物馆,裸眼3D技术让沉睡三千年的亚长牛尊“挣脱”展柜束缚,青铜纹路在光影中流转;不远处的殷墟景区里,XR科技《巴方伏击战》正在上演,孩子们戴着VR眼镜,跟着虚拟场景里的“士兵”一起隐蔽、冲锋,完全沉浸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历史互动中。
时光流转,这片文明圣地以科技为钥激活历史密码,以创意为桥联结古今生活;这座承载着商王朝文明密码的遗址,正以青春之姿与新时代对话。
全景展示商文明
今年国庆中秋长假,殷墟博物馆毫无疑问成为“网红”——该馆接待游客达14万人次,10月4日单日接待2.3万人次,收入600万元,其中文创收入180万元,同比增长8%(不含景区)。
开馆即巅峰。自2024年2月26日正式开馆以来,已有近330余万人次走进这座以中华文明国之重器“鼎”为设计意象的青铜色博物馆,以期通过更加鲜活、立体的方式,触摸三千多年前商王朝的文明记忆。
这一座全景式展示商代文明的专题博物馆,收藏文物近4000件套,从商代历史、甲骨学、考古史、商文明的世界传播等角度,全方位阐释商朝的城市文明、礼乐文明、青铜文明、文字文明和高超的手工业技术,生动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建筑规模5.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约2.2万平方米,拥有大量刻辞的甲骨,成组成套展出的铜觚、铜爵、铜斝等,还有各式玉器、陶器……“探索商文明”“伟大的商文明”“世界的商文明”三大常设展览,以及“子何人哉”“长从何来”“车辚辚马萧萧”三个特色主题展,展陈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全、造器之精美,令人叹为观止。
在殷墟博物馆,游客还能窥见商代人的生活起居。“子何人哉”展区,110余片首次展出的甲骨记录了一名商朝小王子的生活日常。考古工作者推测“子”是商王武丁和王后妇好的儿子,是一名热衷占卜的问卜者。其占卜内容涉及祭祀、贡纳、军事、田猎、宴饮、舞乐等诸多事项,以“日记式”生动再现了商王朝“王子”的方方面面。
开馆以来,殷墟博物馆以文物为依托,落地数十个内涵丰富的展览;从裸眼3D、增强微痕、AI等数字重建技术到智慧导览,赋予文物、文献、文字记载等新时代表达方式;联动拍摄文化遗产传播项目,开展直播活动,推出专题讲座;通过特色体验研学活动,在大思政课堂里培根铸魂育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价值阐释作用,加强对殷墟出土遗迹、遗物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展示传播,讲好文物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殷墟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说,殷墟博物馆将着力打造商文明研究阐释高地和一流价值传播平台,提升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科技赋活商文化
轻点屏幕,16片甲骨的数字影像随着指尖的挪移而跃动,高精度三维模型、增强微痕图、灰度图……实体甲骨上或许已模糊不清的刻印,在硕大的互动屏幕上重新变得清晰可见。
这是殷墟博物馆联合腾讯SSV等多方共创的数字互动展示屏,也是该馆的“黑科技”装置之一。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16片实体甲骨所蕴含的文化信息一览无遗。
遍览殷墟博物馆各个展厅,先进科技手段的应用无处不在,将传统博物馆“玻璃柜+标签”的展陈模式,转化为可听、可看、可感的殷墟故事。
全息投影沙盘上,详尽呈现商王朝的都城变迁;数字沉浸空间里,“商王武丁”款款而来,与你我直接对话;裸眼3D大屏中,跪坐玉人“站”了起来,亚长牛尊摇头摆尾、憨态可掬……“殷墟博物馆以科技赋能,广泛运用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赋予文物、文献、甲骨文记载等新的时代表达方式,让文物‘活’起来。”赵清荣说。
此外,殷墟博物馆还设置了10多处人机交互体验区,通过数字拼图、甲骨文闯关游戏、甲骨文互动投影等,让游客在寓教于乐中,将商文明、甲骨文相关的知识内化于心。
“殷墟博物馆建设有科技考古实验室、高标准文物展厅、文物库房等,将承担考古研究、文物修复、科技检测、研学教育、游客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为殷墟科技考古和文物的研究、保存、展示提供高标准设施条件。”赵清荣说。
沉浸讲好“大邑商”
“为了一座馆,奔赴一座城”已成为安阳文旅最生动的注脚。
以日读为特色、有“微型纸上殷墟博物馆”之称的《殷墟日历》,以亚长墓出土兵器为原型设计的毛绒玩具,以妇好鸮尊为灵感设计的“鸮鸮立体干发帽”……在殷墟博物馆“礼文宫”文创商店,前来选购的游客络绎不绝。
据介绍,殷墟博物馆注册“礼文宫”特色IP,已设计文创产品近800款,目前在售的有300多款,为公众打造可体验、可把玩、可带走的“殷墟”。
当文化遗产走出展柜、走进生活场景,文化自信便有了更加具象的载体。“喝一杯甲骨文咖啡,吃一碗甲骨文面条,再和亚长墓出土的‘青铜手’隔空击个掌。”游客鲁女士说,“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体验。”
以殷墟博物馆作为“龙头”带动,其所产生的辐射效应远超文化领域。
以殷墟为核心,安阳构建起“馆内解码+城外延展”的文化活化体系。在殷墟考古文旅小镇,“小镇·有戏”“国潮音乐节”等活动将考古文化与潮流体验相融;中国文字博物馆联动推出“生肖灵韵·雕版传瑞”等互动项目,甲骨文墨水饮品、盲盒等26类文创产品屡屡售罄;安阳整合殷墟博物馆、洹河夜游、考古文旅小镇等资源,推出汉字文化寻踪之旅等6条精品线路,形成可游可玩的“大邑商”文化集群;每逢假期,《洹溯·大邑商》夜游演出与无人机表演点亮洹河夜空,古城魁星阁灯光秀、相州古城剧本游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夜游;街头巷尾的甲骨文路牌、雕塑与百座甲骨文书屋相映成趣,中小学校的甲骨文广播体操更让古老文字在运动中焕发活力,将文化基因刻进城市肌理。
从洹河夜游向全城辐射,集文化体验、考古研学、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殷墟大文旅格局方兴未艾。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安阳市接待游客4994.7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22.9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8%、12.8%。曾经略显清冷的古都安阳,正借助殷墟IP向文旅新城迈进。
站在殷墟博物馆的青铜礼器前,3000多年前的文明印记与新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从博物馆内的科技解码到城市中的生活浸润,每一处变化,都在践行“古为今用”的嘱托。正如洹水不息,殷墟这处中华文明新地标,正以愈发昂扬的姿态,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让千年甲骨契刻绽放时代光华
——访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宁红亮
□本报记者 李琳 杨之甜
“近年来,中国文字博物馆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践行领袖嘱托,在文字文化传承领域交出了一份兼具学术深度与社会温度的答卷。”10月22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宁红亮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学术研究是立馆之本。”宁红亮介绍,2023年,中国文字博物馆积极配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高质量完成了第二批甲骨文释读优秀成果评选,5项成果获评优秀,为“冷门绝学”注入创新活力。2024年11月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50余位国内外学者聚焦文字研究与数字技术融合前沿,为文字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宁红亮说,让文物、遗产、文字“活起来”,是博物馆的不懈追求。2023年以来,博物馆共举办“纳西族东巴文化展”“墨痕千年——丝路文字的交融与共生”等精品展览近50场,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展陈体系。其中,“文以化人 字以载道——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基本陈列”获得第二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优胜奖。
在全民教育方面,宁红亮表示,三年来,中国文字博物馆线上线下教育活动累计触达超千万人次。“甲骨学堂”“汉字精神励少年”等品牌教育活动深入人心,30余万名学生在活动中夯实了文化自信根基。此外,“文字边疆行”主题活动通过“展览+科普课堂”双线模式,服务新疆哈密、云南广南等地区近5万人。2024年7月,在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建成开放的文化润疆实践教育基地“文字里的中国——家国情怀”展馆,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2024年9月,博物馆承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学第一课》,并通过跨省联动,将甲骨文课堂延伸到天山脚下、贺兰山畔。
中国文字博物馆牢固树立“立足安阳、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理念,持续升级打造的《汉字》国际巡展先后走进英国、法国、挪威等国家和地区。特别是2025年4月15日,“字里行间——汉字中的文明密码”主题展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庆祝联合国中文日举办的“诗意中国·浪漫风华”主题活动中亮相,引发热烈反响。
展望未来,宁红亮表示,中国文字博物馆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聚焦新时代文化使命,立足“学术立馆、创新活馆、融合强馆”,深化研究阐释,提升展陈水平,创新传播路径,融合互鉴交流,让千年甲骨契刻绽放璀璨时代光华,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汉字动能。
推动殷商文化百花齐放
——访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崔宗亮
□本报记者 李琳 杨之甜
“这几年,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引进考古专业人才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考古发掘理念、技术和方法,在殷墟遗址的发掘上取得了较大突破。”10月21日,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崔宗亮向记者介绍,近年来,他们在殷墟西南部相继发现了大坡、老六庄两处族邑遗址。
“其中,大坡遗址三座‘中’字形大墓在殷墟边缘地区是首次发现。老六庄遗址发现了十分完整的三重四合院建筑基址,出土了丰富的铸铜遗存,被评为‘2025年度河南省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两处族邑遗址的发现极大地增加了殷墟遗址的规模,有助于深入了解殷墟遗址的布局结构与演变。”崔宗亮介绍。
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始终坚持“文物保护”的理念,对大坡遗址发现的车马坑进行了整体提取,对老六庄遗址发掘的三重四合院建筑基址进行了回填保护,极大地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
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该院也积极与北京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开展邵家棚、任家庄、老六庄等殷墟族邑遗址考古资料的整理、科技鉴定、分析与研究工作,相继在国内权威期刊发表考古发掘简报、研究论文多篇,及时宣传了殷墟遗址的最新发掘和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殷墟考察时指出,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牢记领袖嘱托,不断探索对殷墟文化的保护利用、传承创新的新模式、新思路。
“一方面,在重要的节假日,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积极开展殷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宣讲活动,极大地传播了殷墟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增强了公众对殷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另一方面,积极培育三叠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展殷墟文化的研学活动和文创产品研发。”崔宗亮介绍,“与殷墟有关的文创产品一直是研发重点,我们从殷墟甲骨文、青铜器、玉器中精选出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殷商文化元素进行适度且合理的创意,设计出许多殷墟文创产品,成为殷墟博物馆的‘网红’,如甲骨文面、甲骨文咖啡等,尤其是‘子飨鬯咖’文创餐饮品牌入驻天津,极大地宣传了殷墟甲骨文。”
崔宗亮表示,下一步,该院将利用丰富的殷墟文化研究资源和殷墟考古新发现优势,组织专业人员精心设计殷墟研学课程,推出丰富多彩的殷墟研学线路和活动,让甲骨文的魅力、商王朝的文明深入人心,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用人工智能助推甲骨研究
——访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张展
□本报记者 李琳 杨之甜
10月22日一早,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张展与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开始“拼图”。
“我的工作是拼图,不过我拼接的是3000多年前的文明碎片——甲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缀合残缺的甲骨片,这份工作听起来很有趣,其实做起来不简单。”张展说。
张展,201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主要研究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喜欢历史的他回到老家河南,加入了当时刚成立不久的全国甲骨学研究领域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研发用人工智能技术拼接甲骨碎片。
“今年是我来到甲骨文故乡安阳、应聘到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第六年。这一年,我所在的甲骨文传承研究创新团队的工作又有了新进展。”张展介绍,今年夏天,实验室团队赴欧洲进行甲骨高清数据采集工作,542片收藏于法国和德国相关机构的甲骨,以高精度数字化信息档案的形式回归“甲骨文故乡”河南安阳。这是继去年完成韩国所藏7片甲骨数字化采集之后,该实验室团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我博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数字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技术,2019年临近毕业时,我拿到了一部分甲骨文图像数据,开始研发第一版甲骨缀合程序。当年恰逢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我借助程序发现了一组可以缀合的甲骨碎片,当时兴奋极了。后来我被告知,这组甲骨早已被前辈人工缀合过,虽然一度有点沮丧,但我的这个研究也客观证明了借助人工智能缀合甲骨的有效性。”张展说。
张展告诉记者,从甲骨文发现至今,大约存有16万片甲骨碎片,只有把更多的碎片拼接起来,才能更好地破译甲骨文。但从数以万计的甲骨碎片中,寻找并拼出完整的一块甲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做甲骨文拼图有点像大海捞针,经过反复尝试,接受无数挫折,我们已经实现了甲骨碎片图像的小批量缀合。”他说。
如今,张展正在和同事一起研发甲骨碎片较大规模缀合的程序,建立更全面和规范的甲骨文字形库和语料库。
编辑:申久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