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从龙门到殷墟,“数字”守护汉字

2025-10-28大河网-河南日报

  龙门石窟研究院将3D打印技术用于碑刻拓印的社教互动体验。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时硕 摄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丛博 孟月 刘朋飞

  2025年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考察,伫立于宾阳三洞前,凝望、思索。伊阙佛龛之碑“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总书记忆起一段往事。他当年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间,去隆兴寺调研时看见一块隋碑,因为年代太过久远,很多地方已经风化,他当即要求采取保护措施,后被证明是重要的书法文物。

  从殷商开始,汉字经历了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多个阶段的演变。隋代龙藏寺碑、唐代伊阙佛龛之碑作为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见证,早在900多年前便被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收入他所撰写的金石学著作《集古录》中,称前者“字画遒劲”,后者“字画尤奇伟”。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瑰宝,如何在新时代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我们从总书记挂念40余年的这块隋碑展开采访,从龙门到殷墟,看“数字”如何守护汉字。

  千年名碑保护没有休止符

  深秋的正定隆兴寺,古树叶黄,游人如织,被誉为“隋碑第一”“楷书之祖”的龙藏寺碑,是游客必停打卡点。原碑在一座碑亭内,透过红色栅栏可看到斑驳碑体,历经1400余年风雨,部分碑文已脱落难辨。原碑东侧设有复制碑,方便游客观瞻。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副所长杜平介绍,对原碑本体的保护在加强,前些年为避免地面潮气和风雨侵蚀,采取了碑体抬升、修建防风挡雨保护亭等措施,2021年又对碑刻本体进行了修复保护,目前碑体状况良好。

  在洛阳龙门,伊阙佛龛之碑的保护,也藏着与时俱进的智慧。

  摩崖碑刻保护要破解三道难题:风吹、日晒、雨淋。站在碑前,龙门石窟研究院历史人文艺术研究中心负责人高东亮回忆起碑身保护展示的“三次升级”:20世纪70年代,使用石蜡封护法的灌浆加固技术对碑身进行了加固;20世纪90年代初在宾阳三洞上方加盖了宽约6米的防雨棚,有效阻止雨水对碑体的冲刷和侵蚀;为解决阳光直射风化,近年来在碑前加设印有拓片的展示牌,保护碑体的同时方便游客识读碑文。

  如今,这块展示牌再次优化升级为透明材质,更便于游客透过展示牌观摩原碑。

  5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龙门石窟考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在保护好的同时做好传承传播,伊阙佛龛之碑与龙藏寺碑的保护措施可谓不谋而合。

  碑刻传承从拓印到“数字”

  碑刻文物保护有个棘手的难题,就是拓印。拓印作为一门传承千年的传统技艺,为汉字碑刻等金石文化传承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过度拓印可导致碑刻磨损,损坏文物信息。能否在不拓印的情况下,将碑刻汉字文化传承好、传播好?

  正在无锡灵山博物馆展出的“梵境双辉”龙门石窟与灵山胜境艺术对话展中,龙门二十品等碑刻展示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但这些对于观众来说与传统拓片几无二致的展品,实际上是数字拓片。

  走进龙门石窟数字展示室,3D打印的佛龛、AR体验设备等琳琅满目,龙门石窟研究院副研究馆员高俊苹让记者上手触摸一件墙上悬挂的碑刻拓片,同样是宣纸质感与清晰碑文,但纸背纹理却没有凹凸感。

  “这就是数字拓片。通过高清线扫描技术,对珍贵拓本数据采集后,用宣纸打印复制的效果很好。”高俊苹说,龙门碑刻原拓非常珍贵,院里收藏的清末民初龙门二十品拓本已成为二级文物,而数字拓片既能保护原拓,避免频繁打开、运输造成的磨损,也不影响展示利用,还为后续文创开发打下基础。

  在与一些博物馆沟通策展时,龙门石窟研究院还尝试将3D打印技术用于碑刻拓印的社教互动体验。高俊苹拿起一块3D打印的“龙门二十品”之一《魏灵藏造像记(局部)》举例,“将碑刻文物三维数据采集后做成缩小版,小朋友就可以铺上宣纸体验拓印,反复制作拓本”。

  甲骨文传播“门槛”被打破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2019年面向公众开放的“殷契文渊”甲骨文大数据平台,标志着甲骨文研究进入“云时代”。

  “过去研究甲骨文需要接触实物或拓片,现在只要一部手机,就能随时查询学习。”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永革说。

  数字化还能弥补过去拓印出现的缺失。“数字技术能更清晰地展现细节。”该实验室字形识别与分析研究室主任张展说。他从电脑中选出一对甲骨拓片与数字扫描成像进行对比,“‘一’字在拓片上只显示短短一笔,但在数字微痕技术下,却很长很清晰,而‘月’字在拓片上甚至几乎看不出来”。

  前不久,刘永革团队刚结束对法国、德国的6家博物馆的甲骨文数据采集工作,推进“甲骨文全球数字化回归计划”实施。目前的采集设备能覆盖48个角度高清拍摄,虽然比传统手工拓片效率高得多,但刘永革还是觉得不够快,眼下他在洽谈新设备研发合作,“全世界现存约16万片甲骨,我们只采集了1000多片,任重道远啊!”

  龙门石窟万佛洞、宾阳中洞等代表性洞窟的整体数字化工作近期就将启动,高俊苹开始思考AI的应用:“龙门有大量碑刻题记文字资源,未来我们将开展专题性数字化研究、展示,加上人工智能对数据的精准分析管理,相信能更好地推动科研和展示工作。”

编辑:申久燕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