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殷商文化起源于商丘?这个展览带你追溯“殷商之源”
大河网讯 殷商文化起源于河南商丘,兴盛于河南安阳。从1936年河南省古迹研究会李景聃一行为寻找商文化的起源来到商丘考古调查以来,商丘寻商探源考古工作已走过近百年历程……10月28日,记者从商丘博物馆获悉,“汶”到河南·石破天惊——王庄遗址考古发掘成果展将于29日正式开展!

2023年,环壕的确认、大汶口文化墓地的发现,让永城王庄遗址考古荣获“2023年度河南省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出土的“玉覆面”、礼器石圭与防御环壕等遗存,生动展现了史前文明的璀璨图景。作为大汶口文化向中原地区传播的关键节点,该遗址为追溯“殷商之源”提供了重要的史前文化根基。
永城王庄遗址的考古发掘历程,不仅是一部黄泛区古代文明的重生史诗,也是一曲考古人执铲释天书的时代壮歌。

石破天惊,王庄遗址考古发现历程
黄河的泥沙掩埋了豫东平原的过往,却未能抹去文明的印记。这片曾被黄河淤积层覆盖的土地,在考古人的手铲下,逐渐揭开了永城王庄遗址神秘面纱。
1958年,苗桥乡王庄村民在村南侧打水田、种水稻、进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时,意外发现一些陶器碎片和红烧土块,经当地文物部门初步判断,此处应该为一处古文化遗址。但是该遗址由于地处黄泛区,深埋地下,受当时考古条件限制,王庄遗址未能被及时考古调查。

1990年5月,永城县苗桥乡王庄村民在村南坑塘挖藕时又意外发现玉器和陶器,其中包括方形玉琮。由于缺乏文物保护意识,玉琮流失民间。5月4日,永城县文化馆魏自亮、李俊山和永城县公安局陈道胜三位同志在苗桥乡王庄村征集到一批史前时期文物,其中包括1件骨鱼镖。
永城王庄遗址位于苗桥镇王庄村,距永城市区13公里,东临安徽濉溪。2023—2024年经考古勘探调查,遗址规模逾60万平方米,中部偏东发现约8万平方米的环壕,遗址中心区分布有密集的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有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

古人为何用玉遮住脸?这块“玉覆面”背后或许藏着答案
此次展览最为惊艳的展品莫过于王庄遗址出土的“玉覆面”了,这个眼睛部位覆盖玉璧的行为为后世“玉覆面”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中国墓葬覆面文化是古代丧葬礼仪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二里头铜覆面、商周“玉覆面”等,在海外例如埃及等国家也有类似习俗。以玉、金、铜等材质覆盖逝者面部,既体现对亡者的身份尊崇与灵魂庇护,又融合了生死观、等级制度及宗教哲学思想,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工艺技术及精神信仰的珍贵物质载体。

根据专家分析,王庄遗址出土的“玉覆面”或许是汉代金缕玉衣的“灵感来源”,这一发现将“玉覆面”的源头追溯至5000多年前。通过对“玉覆面”的研究,可以了解先民对于死亡的认识,以及在丧葬仪式中的行为与规范,同时也为研究古代玉器制作工艺、揭示古代社会结构与等级分化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于覆面葬的用途学术界大致有以下说法:一是遮挡天日,以免死者受到伤害,使死者灵魂永存;二是将生者与死者隔离,既不使死者凶相毕露,免得其亲人恐惧伤感,又使得死者断绝与亲人的联系,安心踏上彼岸世界的旅途。

环壕与聚落,早期文明的空间规划是这样的
环壕聚落、等级葬制与多元文化因素,既勾勒出豫东大汶口文化面貌,也为中原早期文明多元一体提供实证,更印证5000年前此处已是具备复杂社会结构和礼制雏形的区域性中心。
根据展览内容显示,60万平方米的遗址规模与8万平方米的环壕,不仅印证王庄遗址是5000年前豫东地区的重要聚落,更以环壕的复杂结构体现当时已具备一定的空间规划能力,为探索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聚落形态提供了关键实例。
其中,发掘的君主级大汶口文化墓葬、有序排列的墓群与丰富的随葬品,清晰呈现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差异。尤其是大汶口文化墓葬的“南北三排、东西五列”布局与“有意打破”现象,揭示了当时已形成礼制雏形与复杂的社会结构。
王庄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存的发现,填补了商丘地区大汶口文化考古的区域空白。遗存中包含的仰韶、屈家岭、良渚、凌家滩、红山等文化因素,实证中原早期文明从“多元”向“一体”演进的进程,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节点。

王庄遗址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中发现的惊世文物,更在于它为我们解读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一批至关重要的新材料。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缩影,从文化交融、社会演进、礼制起源三个维度,为史前中原与海岱地区的文化互动、社会复杂化进程以及早期礼制元素的出现与传播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证据,并由此深化对商丘作为“殷商之源”的史前背景的认识。(记者 莫韶华 通讯员 王端正)
编辑:祝萍 审核 :莫韶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