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粮仓”如何破局?“飨链全球”怎样升维?业界大咖“食”代对话
大河网讯 从“中原粮仓”迈向“飨链全球”,河南如何以科技为引擎,让全球餐桌共享“中原味道”?10月28日,在“科普中国说·河南篇”第三期“中原粮仓”到“飨链全球”主题科普活动中,屈凌波、孙中叶、刘昆仑、杨俊鹏等四位业界专家,围绕“粮食生产—食品加工—肉业升级—全球未来”展开逻辑递进式的分享,描绘出河南食品工业的升级路径。
你知道吗,市场上近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以及七成的水饺都来自河南。这片土地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出全国1/10的粮食、超过1/4的小麦,生猪饲养量居全国首位,为食品工业提供了坚实的原料基础。

河南工业大学孙中叶教授作主题分享。
河南工业大学孙中叶教授指出,河南食品工业的崛起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她强调,河南正经历从“国人厨房”到“创新工场”的第二次飞跃,并站在迈向“世界餐桌”的第三次起点上,有望成为全球食品价值链的重要主导者。

河南工业大学刘昆仑教授作主题分享。
在小麦加工领域,河南工业大学刘昆仑教授生动比喻现代制粉为一场“工业芭蕾”。他表示,河南作为全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2024年产量超750亿斤,不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更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从原料到高附加值产品的跨越,铸就“河南智造”的舌尖辉煌。

牧原智能科技副总经理杨俊鹏作主题分享。
牧原智能科技副总经理杨俊鹏则展示了科技如何重塑“一块肉”的安全与美味。通过智能巡检机器人、空气过滤系统等创新,牧原实现了从育种到屠宰的全链条可控,每年满足近1亿人的猪肉消费需求。他分享道,工程师曾躺在地上体验猪舍环境,以“较真”精神攻克技术难题。

原郑州大学副校长屈凌波作主题分享。
原郑州大学副校长屈凌波深入解析AI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前景。他指出,AI不仅能设计新品、优化生产,还能应对糖尿病、粮食浪费等全球挑战。例如,有企业借助AI两天完成饮料从设计到上市,效率提升90%。他也提醒说,AI应用需重视数据隐私与算法监管,以构建更可持续的食品系统。

活动现场,学生们在认真听讲。
四位专家的分享,从田间地头的耕耘,到智能工厂的“芭蕾”,再到AI设计的未来食谱,清晰勾勒出河南食品产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价值链攀升的壮阔图景。这场关于“食”代的对话,不仅展现了“中原粮仓”的坚实底蕴,更彰显了其迈向“飨链全球”的科技自信与产业雄心。(刘思嘉 杨鑫阳)
编辑:王友振 审核 :莫韶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