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剧场”种下满城春天

周末公益剧场特别节目《我和我的祖国》演出现场,小演员们情绪饱满,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在周末公益剧场舞台上,新生力量展现传统戏曲韵味。

周口市文化志愿者们展现优美舞姿,唯美动人。

周末公益剧场专题晚会,演员们用心用情表演。本版图片均为周口市文化馆供图
□本报记者 王映 马涛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时珍
10月6日晚,周口市文化馆群星小剧场内,“庆国庆·贺中秋”相声专场正在上演。无需远行,免费入场——这场演出,是市民假日里触手可及的文化盛宴,更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欢声笑语中悄然流淌。
“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地道的相声,真是假日的惊喜!”散场时分,观众意犹未尽,精彩的“包袱”仍在人群中传递。
这个夜晚,是周口“周末公益剧场”记录的第1117个夜晚。从第一场到第1117场,这串数字是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更是这座城市17年如一日的温暖约定。
一元钱的重量
从文化种子到参天大树
近日,《人民日报》以《“一元剧场”缘何受欢迎》为题,点赞周口“周末一元剧场”17年文化惠民的坚持与成效。
为何一元钱能点燃文化星火?
指针拨回到2008年。彼时的周口,作为“羲皇故都”“老子故里”,文化底蕴深厚,群众热情高涨,现实却横亘着一道鸿沟:文化场馆少、商业演出票价高,众多民间艺人空怀绝技,却难寻一方舞台,戏服上沾满尘土与无奈。
如何让百姓有戏看,让演员有舞台,让剧场活起来,让文化成种子?这成为摆在当时周口市文化局领导班子面前的一个课题。时任周口市文化局局长的王少青在多年调研市县乡三级群众文化活动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举办“周末一元剧场”的想法,并理出“政府主导,公益性质,综艺形式,社会化投入,签约制演出,品牌化发展”的总思路,得到该局领导班子和全市文化工作者的一致认同。中国移动周口分公司等企业第一时间参与支持,其后多家企业以不同形式成为合作单位。
当年4月11日,首场演出在周口人民会堂亮相。“1269个座位,座无虚席。越调、道情、杂技、歌舞轮番登场,掌声、喝彩声、跟唱声在剧场交织……”对于当时的盛况,周口市文化馆馆长刘振宇至今难忘,“整晚的掌声告诉我,这事儿太受群众欢迎了!”
自此,这象征着承诺与梦想的一元钱,开启了一段关于坚守、创新与热爱的文化传奇。
2010年,“周末一元剧场”荣获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11年,它再次迎来高光时刻,荣获中国社会文化活动政府最高奖“群星奖”。
也正是此时,“周末一元剧场”正式更名为“周末公益剧场”,周口市财政每年拨出100万元专款扶持剧场运营,让文化的根系扎得更深。
更名后的“周末公益剧场”不断拓展边界:结合节庆策划主题演出,深入社区、农村、学校、军营开展“四进”活动,推出线上预约门票服务,让文化惠民跨越空间限制。
剧场更以匠心雕琢艺术品质,邀请中央民族乐团、中国电影乐团等“国家队”,以及薛伟、闵慧芬、盛中国等著名音乐家来到周口,带来“新年音乐会”“春天的诗会”等高水准演出,每一场视听盛宴皆如春潮涌动,掀起了巨大的文化冲击波。
时光荏苒,“周末公益剧场”已推出节目1万余个,参演人员近万人次,服务观众1000多万人次。在它的带动下,周口“市民大讲堂”“道德文化普及宣讲”“沙颍讲坛”等公益文化品牌活动相继涌现,文化的参天大树蔚然成林。
掌声背后百姓是真正的主角
9月28日,一个普通周日的午后,周口人民会堂,舞台右侧那盏旧壁灯再一次亮起,主持人申文慧像往常一样,早早就到场了,就着昏黄灯光,反复顺着手头的主持词。
这里没有像样的“后台”——演员们散在剧场各个角落,你帮我描眉眼,我帮你理戏服,热闹又暖心。
侧台逼仄的空间里,紧张感随着时针嘀嗒声渐浓,距离正式演出的时间越来越近,63岁的怀加田刚穿好戏服,正一缕缕捋顺胡须,搭档胡娜也在仔细扯平衣角。
“一大早起床后,简单收拾下就往这儿赶。今天唱《寇准背靴》!”退休后便来当志愿者的怀加田,虽演了好几年,手心还是有点汗,“得对得起观众,不能掉链子!”
胡娜则为这场演出专门花1000多元买了新戏服,候场时俩人还在互相打气。
此情此景是“周末公益剧场”的日常。17年来,它用每一次的精益求精,打破“便宜没好货”的刻板印象。
这个舞台的灯光,既照亮专业演员的身影,更点亮了2000余名文化志愿者的梦想。从退休的越调名家,到风华正茂的文艺青年,再到自发组建乐团的民间艺人,志愿精神在这里熠熠生辉。
刘胜利组织的周口民族管弦乐团、周琦创办的颍河豫剧团是剧场的“常客”;主持人申文慧从创办初期便主动参与,甚至辞去稳定工作,最终获评“全国优秀基层文化志愿者”。
志愿者们被编入文化宣传队、文艺表演队、培训辅导队,不仅支撑着剧场的日常演出,更将艺术的火种播撒到周口的各个角落。早期一场演出的补贴仅够买一份盒饭,但申文慧们无怨无悔:“是剧场塑造了我,让我明白了文化的力量。”
“周末公益剧场”不仅是展示的舞台,更是创作的摇篮。剧场设立的《市民风采》板块,让众多“草根”艺术家大放异彩,文化志愿者张杰两次斩获全国京剧票友大赛金奖,穆瑞等人从这里走上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河南广播电视台《梨园春》等更大舞台。
更重要的是,“周末公益剧场”成为精品力作的“试炼场”与“孵化器”,17年来,累计创作推出近200个优秀小戏、小品和音乐舞蹈作品,获得包括“群星奖”在内的12项国家级荣誉,成为周口人最引以为傲的文化公益品牌,被中宣部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介。
在“周末公益剧场”,百姓不仅是观众,更是创作者、表演者和传播者,他们是真正的主角。
永不散场当剧场成为精神故乡
辉煌的背后,道路从不平坦。
17年前的首场演出,刘振宇还只是后台的字幕员,如今,她已是调度舞台全局的周口市文化馆馆长了。剧场的幕后故事,刘振宇都亲历其中。
剧场创办初期,即便场场火爆,每场千余元的门票收入与超万元的演出成本之间,却是巨大的鸿沟。“资金缺口像块巨石,沉沉地压在每个主创人员心头。”刘振宇说。
关键之时,“文化联姻”的创新模式为剧场注入生机,企业通过联办、专场、冠名等方式支持剧场,并配以税收优惠,摸索出一条公益文化事业生存的路径。
再后来,每年100万元的财政专款缓解了资金压力,一元门票也逐渐取消;但随着运营成本逐年上涨,单场演出成本已突破2万元,全年50多场的演出需求,亦考验着剧场的生命力。
“纵然前路万难,我们也要竭尽全力,守住这一方舞台。”刘振宇说,“正是对舞台的这份热爱,让我们在困难面前从未退缩,在疲惫时依然选择坚守。”
除了资金压力,“众口难调”的审美差异与群众文化需求的迭代升级,成为剧场必须跨越的双重门槛。“如何让这棵‘老树’持续发‘新芽’、开‘新花’,已是所有文化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命题。”对此,刘振宇和她的伙伴们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17年,足以让孩童长大成人,让青丝染上白霜。周口“周末公益剧场”已超越了物理空间的意义,成为一个深刻的文化符号,一个共同的精神故乡。它是老戏迷每周的期盼,是孩子们艺术启蒙的课堂,是年轻人感受城市温度的窗口。每一场演出落幕,都是下一个约定的开始。
当夜色渐深,观众带着笑容融入城市的光影,那舞台上的灯火,依然在每个人心中长明。
17年,戏未终,人未散。咱们剧场见!
短评:
小剧场背后有大舞台
□本报记者 马涛
从“周末一元剧场”到“周末公益剧场”,周口这一扎根基层十七年的文化惠民活动,以其持久的生命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一次成功实践,其背后蕴含的意义远超一场演出本身。
首先,周口模式破解了文化供给的“双重难题”。在不少地区面临“高雅艺术群众难触及”与“民间文艺缺乏舞台”的困境时,周口以“一元门票”的象征性门槛,打破了文化消费的经济壁垒,同时为专业院团与草根艺人搭建了融合平台。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补充”的运作机制,不仅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激活了地方文化生态的内生动力。
其次,周口剧场彰显了文化建设的“人民立场”。文化建设需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从财政专项支持到尝试“公益+低偿”造血模式,周口的探索始终围绕群众需求展开。它不仅是送文化,更是种文化:通过《市民风采》板块培育民间艺术家,通过创作孵化推出获奖精品,使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创造者。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径,恰恰呼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要义。
最后,周口实践回答了文化自信的“基层命题”。周口剧场能坚持十七年不辍,靠的是对本土文化的深耕与创新。它用越调、道情等乡土艺术唤醒地域认同,用志愿服务凝聚社区情感,最终让剧场成为市民的“精神共同体”。
文化惠民不仅在于“送戏下乡”,更在于构建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自信不仅要仰望星空,更需扎根泥土。坚持守正创新,周口的剧场只要灯光不灭,文化的星火便永续传承。
当前,我省正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更离不开每一座小剧场的坚持、每一次发自内心的掌声,涓滴共鸣,终将垒土成塔。
编辑:申久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