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驻马店篇丨山水含章 何以“中”育俊秀

汝南宿鸭湖成鸟类天堂。

豫龙同力水泥有限公司。

泌阳县杨家集镇香菇种植基地。本版图片均为驻马店市生态环境局提供

驻马店市区一角。

□本报记者 刁良梓 本报通讯员 苗银
行走天中,满目皆景。人民公园草坪上,三五好友围坐,野餐篮里盛满惬意。孩子们放飞的风筝,与飞鸟一同掠过湛蓝天空。练江河边,野鸭成群,骑行者穿行绿道。宿鸭湖畔,鸥鹭齐飞,芦苇摇曳,俨然鸟类的静谧天堂……抬头,是“天空蓝”;俯首,是“碧水清”;放眼,是“生态绿”。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驻马店人民高品质生活的日常。
美丽风景背后,是一张沉甸甸的生态答卷:截至10月27日,驻马店市PM2.5平均浓度达到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4%,为历年来最好水平;14个主要河流考核断面好水比例由2021年的71.4%提升到2025年(1—9月份)的92.9%,消除劣Ⅴ类断面;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多年保持100%……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驻马店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保障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奋勇争先,一座“追青逐绿”的城市正美丽前行。
1晴空万里“晒幸福”
“驻马店的天越来越蓝,怎么拍都有最美的天空底色。”用镜头记录城市发展变化20余年的摄影爱好者王韬,一边整理着最近拍摄的照片,一边由衷感叹。在他的电脑里,分类保存着几百张城市风光照片,对比之下,近年变化一目了然。“你看这张早期的照片,天空像蒙着一层纱。再看现在,蓝天白云已成常态,连远处的山峦都清晰可见。”他说。
这份蓝天幸福感,源于驻马店市持续推进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市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优良天数达242天,同比增加26天;重污染天数2天,同比减少5天。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驻马店始终全力以赴。”驻马店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说,把好环保闸门,驻马店持续打好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既出雷霆之举,又下绣花功夫,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为守护蓝天,驻马店构建了一套科学精准的治理体系。全市建立空气质量每日研判预警机制,建成覆盖市县乡三级的网格化监管平台:303个空气自动站点、1330家餐饮单位油烟监测在线联网、道路积尘走航检测……高值热点,实时推送,闭环处理;污染源头,无处遁形。
治理,亦需智慧。重污染天气应对,拒绝“一刀切”。全市3000余家涉气企业,实现“一厂一策”差异化管控。与此同时,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机制,快速响应,精准减排,有效削峰。聚焦结构优化与污染治理提升,淘汰落后低效产能和生产设施55台(套),完成178家企业VOCs综合治理和241家企业治污设施升级改造。
精准治理,主动出击,蓝天不再“等风来”。如今,翻开驻马店人的朋友圈,蓝天白云、草木葱茏的美景频频刷屏。“城市环境越来越好,每天呼吸新鲜空气,心情也舒畅了。”清晨在森林公园慢跑的市民刘力闯笑着说。
2碧波荡漾润城乡
秋日的宿鸭湖,水天一色,鸥鹭翩跹。
“现在的宿鸭湖和几年前大不相同了,水质变清,鸟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几乎每年都能发现新鸟种。”说起这些变化,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湖边的村民李劲松满面幸福。他说,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自家经营的农家乐游客络绎不绝,全家人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谁能想到,曾经的宿鸭湖因洪水带来的严重淤积和周边污水直排,生态环境遭受重创,水质恶化,一度“夕阳鸟不至”。
改变,从重拳治水开始。驻马店一边大力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网雨污分流改造,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强化源头控污截污;一边实施宿鸭湖清淤扩容工程,推进内源治理。
水清岸绿鸟自来。随着水质改善,库区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目前宿鸭湖栖息鸟类已达190多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屡见不鲜。每年有10余万只鸟类来此越冬,宿鸭湖重新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乐园”。
宿鸭湖的美丽蝶变,是驻马店水污染防治成效的生动缩影。“十四五”以来,全市以“水质改善、生态提质”为目标,统筹推进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水质从“局部改善”到“全域提升”的跨越。
遂平县的汝河,经过系统治理,绘就“十里画廊秀两岸”的美景。河岸打造45个精品景点,通过步道串联,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确山县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智能化变革,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委托县水务公司运维,建立智能运维管理平台,运维人员通过移动终端即可实时查看处理厂站运行数据和状态。
截至目前,驻马店市154个乡镇政府驻地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79个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完成分类整治提升,1184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稳步推进,围绕重点流域开展9项水环境质量达标专项行动,全市水环境质量实现显著提升。
3绿色发展成色足
走进豫龙同力水泥中控室,监控大屏上能耗数据实时跳动。技术员王剑轻点鼠标,调出一组对比数据:“产量和能耗变化非常明显。改造后每小时产量提高近180吨,设备运转时间减少,电耗也同步下降。”
作为传统建材企业绿色转型的典范,豫龙同力水泥积极推动全产业链低碳化改造。企业入选《河南省绿色低碳发展标志性项目名录》的生料磨节能降耗改造项目,采用行业先进的辊压机终粉磨系统替代原有立磨系统,使生料粉磨能力提升46%,系统电耗降低32%,年节电量超过950万度,年减排二氧化碳超过5400吨。
绿色,不仅是生态优势,更是发展红利。为推动产业向“绿”转型,驻马店双管齐下:一方面推进传统产业调整结构、提升技术、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引导企业集成生产、能源转换、废弃物再利用等功能,全面推广精密化、轻量化、绿色化等先进制造技术;另一方面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增减之间,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
在减污降碳的具体实践中,发展的“含绿量”体现在一个个扎实举措中。对重污染企业,开展集群治理能力提升专项整治,依法淘汰落后工艺装备,推动多领域清洁能源替代,聚焦水泥、砖瓦窑、电力、锅炉、挥发性有机物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强化有组织、无组织排放管控和在线监控,全面提升治理水平,为产业绿色转型保驾护航。
在确山县,“国家级绿色工厂”河南恒久制动系统有限公司摒弃了传统制动鼓制造中的混砂、造型、制芯、落砂等高污染高耗能工序,每年节约不可再生资源3万吨,减少污染物排放3万吨以上。企业还改进制动鼓动平衡工序,节约钢材,改用可循环铁托盘,水性漆使用比例近50%。
在泌阳县杨家集镇香菇种植基地,清洁电力取代燃煤,鲜菇产量也显著增加。绿色转型,换来了蓝天白云,实现了生产效率与环境质量“双提升”。
从蓝天常驻到碧水长流,从“绿色工厂”到产业转型,驻马店正以一场全方位的绿色变革,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场持久战,必须久久为功。”驻马店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系统治理、精准施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天中大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生态更宜居。
山水含章,孕育俊秀。美丽天中,未来可期。
编辑:申久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