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粮食减损国际研讨会”成功举行,河南高校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减损合作
大河网讯 2025年10月26—27日,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农村发展卓越中心、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河南工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联合主办的“南南合作政策对话——2025 粮食减损国际研讨会”在湖北省武汉市顺利举办。此次研讨会以“从政策到实践:推动粮食减损技术的应用”为主题,聚焦产后减损关键环节,共商技术赋能与合作减损路径,凝聚全球协同行动共识。

图为参会嘉宾合影。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赵兵、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外事司副司长张艳、河南工业大学副校长牛进平、中国农业机械流通协会秘书长陈涛,以及来自津巴布韦、几内亚、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南苏丹、纳米比亚等十余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科研专家及企业界人士齐聚一堂。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赵兵指出,面对每年13亿吨的产后粮食损失危机,关键在于为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搭建桥梁。他强调,中国将AI监测、标准化仓储等创新技术与以农户为中心的政策相结合,其成功经验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了宝贵借鉴。本次研讨会正是为了推广这些“中国方案”,通过南南合作将减损潜力转化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实际成效。

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赵兵致辞。
张艳代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致辞。她表示,中国通过立法、服务与科技协同推进粮食减损,成效显著。她指出,通过建成5500多家产后服务中心和推广1000万套科学储粮装具,中国已将农户储粮损失率降至3%左右。未来,中国愿继续分享减损经验,推动产学研协同与国际互鉴,为构建全球粮食减损行动格局贡献中国力量。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外事司副司长张艳在开幕式上发言。
牛进平代表河南工业大学致辞。他指出,河南工业大学始终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使命,不仅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以实际行动响应“全球发展倡议”。学校作为全球唯一覆盖粮食产后全学科的高校,已为“一带一路”120多个共建国家培训官员和技术人员3600余人。学校愿与全球伙伴一道,深化粮食减损关键技术的联合研发与推广应用,共同为提升全球粮食体系的韧性与可持续性注入新动力。

图为“非盟国家粮食产后安全研修班”学员Salisu Ismail SHARIFF。

图为“非盟国家粮食产后安全研修班”学员Quinter Wenzi TANNI。
作为河南工业大学“非盟国家粮食产后安全研修班”的学员代表,Salisu Ismail SHARIFF和Quinter Wenzi TANNI深度参与了本次研讨会,并分享了来自非洲伙伴的视角与期待。尼日利亚总统办公室人道主义事务与减贫高级助理Salisu Ismail SHARIFF在开幕式致辞中,由衷感谢中国与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支持,并表达了将中国减损经验应用于本国实践的迫切愿望。在圆桌讨论环节,非盟农业司土地管理专家Quinter Wenzi TANNI则围绕“推动技术应用的国际合作”议题与各方嘉宾展开了深入交流。

图为合作交流对接会现场。
在研讨会的学术交流环节,河南工业大学教授程晓林与孙中叶分别主持讨论和总结发言,系统分享了粮食减损的“工大经验”。此外,河南工大设计研究院还参与了合作交流对接会,聚焦粮食仓储、加工等领域的成熟技术与装备,与中外嘉宾深入探讨了项目合作的意向和需求。
“2025粮食减损国际研讨会”作为河南工业大学与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连续合作的第五届盛会,汇聚了“‘非洲之角’粮食安全研修班”与“非盟国家粮食产后安全研修班”56名学员的深度参与。研讨会的顺利举办,不仅是双方深化伙伴关系、落实《关于加强南南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推动建设“南南合作知识共享平台”的关键一步,也是河南工业大学将“全球发展倡议”与自身科研优势相结合的生动实践。应对粮食安全挑战需凝聚各方智慧与全球合力,下一步,河南工业大学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化与各方伙伴的机制性合作,支持绿色与数字化减损技术发展,为构建一个更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全球粮食治理体系持续贡献“河南智慧”与“河南方案”。(记者:杨佳欣 通讯员:屈颢轩)
编辑:张龙(小) 审核 :莫韶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