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让廉吏官箴走向公廉文化——2025廉洁文化创作大会暨公廉文化宣传月活动启示录

2025-10-31大河网-河南日报

  “明月清风”清廉教育文艺展演曲剧《曹端还乡·明镜台》折子戏剧照。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三门峡市基层党员干部参观“大道至简 墨香润廉”书画名家邀请展。

  河南省文联原副主席张剑锋书法《公生明 廉生威》。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俊锋

  深入挖掘优秀廉洁文化资源,是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金秋时节,2025廉洁文化创作大会暨公廉文化宣传月活动在三门峡市渑池县举办,在国内首次提出“公廉文化”概念,标志着以“公生明,廉生威”6字官箴为核心发展而来的“公廉文化”应运而生。

  明代理学大家、河南渑池人曹端的公廉官箴,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的朴素智慧,到“公生明,廉生威”的为政之道,这一理念历经时光淬炼,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焕发出新的光芒。

  回望历史:发掘梳理 让公廉文化从典籍中“走出来”

  公廉官箴余音,呼唤时代清辉。

  近年来,三门峡市、渑池县两级纪委监委立足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持续深入挖掘、系统研究曹端公廉官箴,在潜移默化的实践中,在梳理思想脉络、提炼核心内涵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其中蕴含的廉政智慧与实践价值。

  今年以来,为推动曹端公廉官箴成果转化运用,市县两级纪委监委主动对接河南日报社有关部门,探寻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商定与河南日报社、河南省纪委监委驻河南日报社纪检监察组(以下简称“驻河南日报社纪检组”)、河南法治报社共同举办“风起仰韶·公廉韵长”2025廉洁文化创作大会暨公廉文化宣传月活动,通过“发掘—研究—转化—传播—实践”的全链条演进,体系化梳理指导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历史文化,推动历史文化与现代治理需求深度融合,让公廉文化从历史典籍走向现实。

  心清如水,身正如竹。被誉为“明初理学之冠”的曹端(1376—1434),从渑池学成出仕,从政留下清名。他不仅以理学闻名于世,更以躬身践行公廉官箴,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树立了一座丰碑。

  据《明史·曹端传》记载,曹端提出并不断践行的三十六字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被后世所称颂。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赵克红说,明清以来官衙大堂上悬挂的“公正廉明”,便承载着曹端公廉官箴的核心要义。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参与曹端公廉文化研究论证的省社科院原纪委书记、省廉政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徐喜林形象地指出:“曹端公廉官箴如同一根红线,将以前散落的珠子串起来,成为珠宝而流传百世。”曹端首次将“公”与“廉”辩证地统一为一个完整的、有内在逻辑的哲学思想和吏治原则,实现了创造性的集成与创新。

  公廉意念,源远流长。600多年来,曹端公廉官箴的影响早已超越一时一地,“公生明,廉生威”成为许多官员的为政警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亦多次引用此言,强调党员干部应恪守公正廉洁。古代官箴升华为广大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意识自觉,跨越历史长河,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大潮中掀起浪花。

  植根现实:研究传承 让公廉文化的价值“亮起来”

  万物有所生,文化植其根。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曹端的公廉官箴跨越数百年时空,为什么能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专家一致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与当前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在精神内核上高度契合,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滋养和智慧启迪。三门峡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张贺泽说,全面从严治党,既要靠治标,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要靠治本,正心修身,涵养文化,守住为政之本。

  一体推进“三不腐”,“不想腐”是根本,侧重于内在的道德约束和价值观塑造。曹端公廉官箴中的道德自律机制为此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他强调的“心端、貌端、言端、行端”的“修身四端”,以及通过“主静”“持敬”实现道德内化的功夫,对于今天党员干部涵养党性、锤炼品行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司法部纪检监察组原副组长姚雪说,深入挖掘曹端公廉文化,对于强化“公生明,廉生威”的社会共识至关重要。这种文化浸润,能够从内心深处培植廉洁的价值取向,使廉洁从政成为内在需求和自觉行为,从而构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

  “不能腐”依赖于严密的制度设计和有效的权力监督。曹端“取士在乎公”的选贤理念,以及其学说中对“公”的价值强调,为现代制度创新提供了文化参照。郑州大学原纪委书记、纪检监察研究院院长许东升提出,在实践中可以探索将“公”与“廉”的要求嵌入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权力运行监督的全过程。例如,建立“公廉指数”评价体系,或借鉴曹端官吏自律观所蕴含的敬畏意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搭建监督平台,实现技术赋能监督。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夏德峰教授认为,曹端的公廉官箴是“官箴书”的精华,启示我们,廉政建设需要从道德象征走向实践认知,从个体自律走向体系规训。

  “不敢腐”来源于严厉的惩戒和强大的威慑力。曹端官箴虽更重道德自律,但其思想体系为强化外部威慑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语境。商丘师范学院教授王蕾说,可将历史上因贪腐而身败名裂的案例与曹端的公廉告诫相结合,与现代反腐败斗争“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成效相互印证。

  把握时代:宣传推演 让公廉文化的生命“活起来”

  溯公廉之源,铸廉洁之魂。今年9月28日,“风起仰韶·公廉韵长”2025廉洁文化创作大会暨公廉文化宣传月活动在三门峡市渑池县如期开幕。这次活动是河南日报社举办的2024廉洁文化宣传月活动2.0版,同样旨在通过总结梳理、提升转化和新时代传播,让沉睡于典籍的文化资源活起来、走出去,更好地服务于“清廉河南”建设。

  思考有道,实践无疆。理论上的正本清源是实践创新的前提。9月29日,来自全国部分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以及国内纪检监察系统专家齐聚渑池,围绕构建和传播曹端公廉文化等话题展开讨论。此前,相关专家学者还参加了“公廉文化黄河行”山西霍州调研活动,到霍州曹端廉政文化馆等地考察交流,梳理公廉官箴发展脉络。

  古与今历史交汇,公与廉一脉相承。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深入挖掘和研究曹端公廉文化,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更是为当前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和历史镜鉴。学者们在对曹端公廉官箴中的公权观、廉洁观、民本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的基础上,首次讨论定义了公廉文化的概念;同时,建议进一步加强对公廉文化的系统性研究、时代化解读和大众化传播,促其成为全社会崇廉尚洁的行动自觉。

  文化创新,势在交融。面对不同受众,我省积极探索多样化传播路径,让曹端从历史人物转变为可亲可感的“文化IP”。针对年轻群体,策划制作曹端公廉故事系列动画短片、漫画,进行全媒体传播。面向社会大众,创排以曹端为原型的戏曲、话剧,使其清廉形象更加鲜活。

  在驻河南日报社纪检组的统筹下,2024年首届廉洁文化创作大会举办,通过文艺演出、非遗廉洁文化展、书画作品展等形式,多元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廉洁元素,推动廉洁文化深入人心。创作的短视频《清气方寸间》、丛书《中原廉吏》等作品,传播广泛,屡屡获奖。在2025文化宣传月活动中,这些创新传播形式得到了集中应用和深化。

  诗画蕴藏雅韵,艺术熏陶灵魂。“大道至简墨香润廉”书画名家邀请展是这次系列活动的一项内容。艺术家们将廉洁理念与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时代新风紧密结合,通过细腻笔触,让观众在欣赏艺术之美的同时,感受廉洁文化的深厚底蕴。

  渑池县委书记钱程说,渑池是曹端公廉文化发源地,当地将加强公廉文化的社会化、艺术化传播,让公廉文化植入人心,助推清廉建设和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

  仰韶文化根脉,绵延华夏文明。渑池县独具的仰韶文化与曹端公廉文化双源优势,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渑池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王永全表示,该县将积极探索“考古+倡廉”的研学路线,计划在仰韶文化博物馆、遗址公园内设置公廉文化体验区,通过模拟考古、廉洁主题情景剧等项目,增强参与感与教育性。

  明月映万川,清风拂廉洁。9月28日晚,“明月清风”清廉教育文艺展演在渑池县文化艺术中心上演,赢得一致赞誉。展演通过12个原创节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基因与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创新融合,线上线下逾万人观看。姚雪观看演出后说,节目生动感人、催人泪下,新时代的廉洁文化传播,就是要以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推动文化资源向社会价值转化。

  育清廉环境,筑思想防线。让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关键一步。目前,全省各地都可以看到“公生明,廉生威”的廉洁教育内容。广大党员干部也在实际行动中践行着这一理念。10月份以来,三门峡市纪委监委组织书画展走进各县市区展览,吸引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艺术观赏领略廉洁文化的魅力,努力将公廉文化融入党员干部教育和社会治理。

  古今对话,跨越时空。驻河南日报社纪检组负责人说,本次宣传月活动,河南日报社所有媒体平台开展全媒体多方位宣传推介,不仅是对三门峡乃至河南省丰厚廉洁文化家底的一次检阅,更是一次以文化人、以廉育人的生动实践,标志着河南在推动公廉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展望未来:探索实践 让公廉文化的魅力“强起来”

  发时代先声,传文化恒久。近年来,河南日报社坚持以文兴报、以文弘业,持续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弘扬崇廉拒腐的好风尚、正能量:在省纪委监委指导下,运维“清风中原”微信公众平台,影响力在全省政务新媒体中居于前列。连续十年举办“清风荷韵·中原廉文化”活动,成为叫响全国的廉洁文化品牌,探索出一条党媒助推廉洁文化宣传的新路径。

  河南日报社编委会、驻河南日报社纪检组对文化月活动的全媒体传播作出了详细安排布置。活动开展一个月来,研究成果、廉政书画、清廉教育剧目等通过河南日报社所属媒体平台及省内外媒体宣传,共刊播文图、视频报道160余条,新媒体产品阅读量超千万,以“公生明,廉生威”为核心理念的公廉文化已为人所知。

  促进公廉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使其更好地助力新时代廉政建设,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话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孙大伟说,要将公廉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深度融合与理论阐释,构建一套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表达体系。下一步,还要加强对曹端思想中“公”与“廉”辩证关系及其在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保障方面现代意义的研究。

  传承不应局限于文化创作活动,而应实现从文化活动到治理要素的跃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廉政学会理事长任建明建议,将公廉文化具象化为公共政策制定、执行与评估过程中的具体准则。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公廉文化教育体验产品,利用大数据分析关注点,实现精准传播和有效触达。

  同时,需要建立一套可持续的运行机制,为公廉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河南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张景峰教授建议建立协同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协调、多部门协同发力、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公者千古,廉者永存。省纪委监委原常委、一级巡视员韩兆印说,从曹端书斋中的沉思与实践,到官箴警言的流传与教化,再到今天三门峡、渑池乃至河南全省的系统性挖掘与创新性发展,让公廉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不再是寂静于典籍中的古老训诫,而是滋养新时代廉政建设的活水源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当中华文明的古老底色与穿越600多年的官箴智慧相遇,公廉文化正孕育着一股深沉而持久的廉洁文化力量。这股力量,必将促使“公”成为权力运行的自觉,“廉”化为干部行为的常态,最终为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出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公廉智慧”与“中原方案”。

编辑:祝萍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