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城里才有好养老,俺村的“食堂”也出圈了
大河网讯 (记者 宋向乐)在南乐县寺庄乡王洪店村,老人们每天最惦记的不是家里炉子上的锅,而是日间照料中心那口热乎饭。

台阶修好了,苏奶奶也敢一个人来吃饭了
80岁的苏奶奶拄着拐杖,轻轻扶着不锈钢扶手,一步步走上门口新修的缓坡台阶,脸上笑开了花:“以前这台阶,陡得像爬坡,下雨天我都绕着走。现在好了,平缓,有扶手,我一个人也敢来吃饭。”
这小小的台阶,改得可不简单。当初是几位人大代表来调研,听几个老人随口一说:“上下费劲,怕摔。”他们没当耳旁风,立马拉上村干部来看,量尺寸、画图纸,没几天就动工。坡度调缓了,扶手焊牢了,连拐角处都做了防撞处理。
“咱年纪大了,不怕慢,就怕摔。”苏奶奶拍拍扶手,“这手一摸上去,心里就踏实。”
不光是台阶,厨房里的变化也是一点点抠出来的。

郭闪闪正在厨房里查看食材。
人大代表郭闪闪隔三差五就往厨房钻。有天她打开一个塑料袋,里面是刚买的青菜,旁边还放着生肉。“这袋子是路边摊那种,直接装生肉,不行!”她当场就提了意见,“塑料遇油析出有害物,老人吃了咋办?”
第二天,厨房就变了样。当郭闪闪再次踏入厨房时,眼前的景象已焕然一新:五颜六色的普通塑料袋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统一规格、标注清晰的食品级PP材质密封保鲜盒,整齐地码放在洁净的操作台上。肉类、蔬菜、熟食分区明确,操作台面也贴上了醒目的分类标签。后厨的规范化、卫生化水平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
这种由人大代表监督触发的“微改造”,贯穿于王洪店村助餐服务的全链条。
在项目启动之初,寺庄乡人大主席团便提前介入,组织代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老人意见,会同乡政府、村委会共同规划功能区布局。

志愿者们把饭菜端上桌。
人大主席宋占杰在前期方案论证中明确提出:“要从老人实际需求出发,把安全、便利、舒适作为规划设计的首要原则。”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后续的监督工作才有了明确的着力点与改进方向。
这还不是全部。村里有几位高龄老人,腿脚不便,出不了门。人大代表郭延胜上门走访时,听见一位老大爷叹气说:“饭做不动了,孩子们又不在身边,一天两顿凑合着过。”
这话被记在了本子上,也放在了心上。没几天,村里的“巾帼志愿服务队”就动了起来。赵艳霞、韩社霞几个大姐轮流排班,每天饭点前准时到食堂打饭,拎着保温桶,一家家送上门。
王大爷每次听见敲门声就知道是饭来了,打开饭盒,两菜一汤,热气直冒。“三块钱一顿,政府补,闺女送,吃得香,心里更暖。”他边吃边念叨。
这顿饭,吃得不止是饱——
图书室就在餐厅边上,书架上摆满了老人爱看的养生书、老故事、种花养草的册子。有人爱看书,有人爱下棋,有人就坐一块儿唠嗑。每到周四,乡卫生院的耿战国还带着医生来,量血压、测血糖,顺便讲讲慢性病怎么调理。

乡卫生院的医生正在为一位老人测血压。
“以前就盼着有人说话,现在饭有人送,病有人看,书有人陪读。”一位老人笑着说,“活到这岁数,图个啥?不就图个安心、舒服嘛。”
这些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一开始建这个日间照料中心,人大代表就参与进来:怎么布局、设不设送餐、厨房怎么管……一条条意见都从老人嘴里听来,再一条条落实下去。
监督不是走过场,是真盯、真改、真见效。发现问题,当天提;整改情况,回头查。乡里还总结出“四查四促”:查安全、促整改,查服务、促提升,查需求、促覆盖,查反馈、促优化。说白了,就是把老人的每一件“小事”都当大事办。
如今,王洪店村的“幸福食堂”不光解决了老人吃饭问题,更成了老人们的“生活据点”。饭吃得安心,人处得舒心,日子过得更有滋味。
一顿饭,三块钱,背后是无数人的用心。台阶平了,饭菜热了,服务细了,老人的笑容也多了。这大概就是最实在的“养老”,不用喊口号,就藏在那一声声“饭来了”的敲门声里,藏在那一口口热汤热饭的烟火气中。(线索提供:杨晓莉 宋占杰 邵丽锴)
编辑:王友振 审核 :刘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