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精彩“十四五” “河南开发区产业金名片”系列展示丨襄城开发区:“新材料”的产业跃迁之路

2025-11-05大河网-河南日报

  蓬勃发展的襄城开发区。图为首山新材料一角。

  本栏图片均由襄城开发区提供

  首成科技基地。

  闻名全国的硅烷科技。

  平煤神马首山热能项目。

  机器轰鸣、火花四溅,一幅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襄城这片曾经的煤炭重地,如今正以惊人的速度蜕变,向千亿级开发区全速迈进。

  河南平煤神马首山热能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工地,工人们分散在各个作业面紧张施工。项目负责人介绍,这个采用先进超临界热电联产机组的项目,建成后年供电量可达28亿千瓦时,年供热量432万吨。

  而在整个襄城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像这样如火如荼建设的重点项目还有数十个。

  产业蝶变:从“黑色经济”到“绿色经济”

  襄城县煤炭资源丰富,储量达20.5亿吨。过去,这里以煤炭开采、洗煤、炼焦为主,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

  另辟赛道,实现领跑,让这座煤城焕发新生。

  襄城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延昭表示:“我们以煤化工产业为依托,持续延链补链强链,高位嫁接硅材料、碳材料两条完整的新兴产业主链条。”

  通过煤焦油深加工,襄城县打造了“煤焦油—针状焦—石墨电极”“煤焦油—纺织沥青—碳纤维”“煤焦油—负极材料—锂电池”3条碳材料产业链,其中,链上企业首成新材料年产4万吨针状焦项目打破了美国、日本等国技术垄断,填补了高端针状焦市场空白。

  与此同时,通过高纯氢气合成高纯硅烷,又打造了“硅烷—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硅烷—颗粒硅—纳米硅粉”“硅烷—电子级多晶硅—晶圆片—芯片”3条硅材料产业链。

  硅烷科技年产3600吨高纯硅烷气项目同样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创新驱动:破解“燃料”变“材料”的瓶颈

  在河南天目先导电池材料有限公司,高端纳米硅基电池负极材料项目正在加紧中试。

  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在襄城开发区得到强化。

  2023年,襄城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以“前沿新材料”为创建方向成功入选河南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创建单位名单,成为许昌市唯一上榜单位。

  以入选省级先导区为契机,近两年,襄城县实施三大行动:

  一是强链跃升行动,招引全球新材料领域“链主”企业;二是绿色智造行动,建设“零碳产业园”,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氢能重卡物流等应用场景;三是区域协同行动,联动郑州、洛阳新材料产业带,共建中原地区新材料供应链枢纽。

  襄城开发区按照“千亿级产业园的发展目标”和“一体两翼”空间发展总体布局,提出了硅碳新材料产业发展“136”。即以1个千亿级国家级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为目标,以碳基新材料、硅基新材料、新能源3个支柱产业为发展方向,以6条产业链延链强链为抓手。

  项目为王:夯实千亿级产业集群根基

  在襄城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2025年新开工的首化新材料、展宝实业、亚安电气等重大项目均已进入土建施工关键阶段。

  工地上机器轰鸣,塔吊高耸,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与钢筋水泥交织成一幅火热的建设画卷。

  项目引领是襄城县发展的关键抓手。

  截至2025年6月底,该县实施的162个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117个,开工率72.2%,累计完成投资105.7亿元,占年度计划完成投资的50.5%。

  上半年,许昌轩迈鞋业有限公司年产1300万双成品鞋、河南陶和贸易实业有限公司年产500万件成衣服饰、河南拓金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电子级高纯硅基新材料等26个项目建成投产,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2025年7月的招商引资工作推进会上,襄城提出要“聚焦产业升级,推动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条,重点招引石墨化、石墨机加工等关键项目。

  循环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襄城探索

  在襄城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化工园区,河南平煤神马首山碳材料有限公司厂区内绿草如茵,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化工企业的传统印象。

  该公司通过采用热管余热回收装置,对焦炉烟道气余热进行回收,经余热锅炉生产蒸汽二次利用,每年可节省11000吨标准煤。

  与之一墙之隔的河南首恒新材料有限公司,利用河南平煤神马首山碳材料有限公司输出的热蒸汽和煤气,每年生产环己酮产品20万吨。

  通过热蒸汽中水回收利用技术,公司还建成了一套中水回用装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500吨,降低新鲜水消耗量约20%。

  襄城县通过工业园区管网布局,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目前已建成集原料煤入洗、矸石制砖、精煤炼焦、化产回收、煤气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原料入厂被“吃干榨净”后,衍生出30多种化工产品,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75%。

  未来布局:从千亿级集群到国家级产业高地

  襄城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已经与中国尼龙城、平顶山高新区形成产业集中、区域集中、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35千米的“豫西南先进材料产业长廊”已现雏形。

  2024年,该开发区全年实现规上企业营业收入362.2亿元。

  区内集聚企业198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81家、超百亿级龙头企业2家,从业人员5.6万人,初步形成“头部企业引领+专精特新配套”的产业梯队。

  襄城县将紧紧围绕硅基新材料、碳基新材料、新能源3个支柱产业,以建设千亿级国家级硅碳新材料产业集群为目标,按照“一体两翼”空间发展总体布局,持续加大创新力度,不断突破关键技术,壮大产业规模,力争到2030年,襄城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产值规模达到千亿级,煤基化工新材料产业优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河南日报开发区研究课题组)

  专家点评:

  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李政新表示,襄城开发区成功实现了从传统煤化工向硅碳新材料的华丽转身,其最有希望成为下一个千亿级开发区的核心逻辑在于,它成功地将传统资源禀赋通过科技创新,嫁接到了代表未来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

  它不仅有清晰的“换道”战略眼光,更有强大的创新破解能力、扎实的项目支撑体系和优越的营商环境保障。从打破垄断的尖端材料,再到前瞻布局的硅烷气体,襄城开发区每一步都踩在了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鼓点上。

  襄城开发区的实践证明:资源型地区的转型不是梦,关键在于能否用高科技的钥匙,打开高成长的大门。襄城开发区正沿着这条康庄大道加速奔跑,一个以硅碳新材料和光伏新能源为标志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崛起于中原大地,已是势所必然。

编辑:王友振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