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太行山褶皱里,捧出一片唐朝种下的“金黄”丨绿美河南有古树④

2025-11-07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刘瑞朝) 金秋时节,黄河北岸、太行山下的辉县市白云寺,再度变得耀眼起来。六棵唐代宝历二年(公元826年)栽下的银杏树,再度为广大游客献上了一片穿越千年的金黄。

北依太行、南望黄河的辉县市,古树名木资源较为丰富。如今,当地建立了古树名木长效管护体系,确保207株古树名木健康成长。

古树丨6棵1200岁银杏树上演“变色记”

立冬节气,一场冷雨,更添寒意。南太行山上,层林尽染,落叶萧萧。

辉县市薄壁镇白云寺内外的银杏树,再度“染”上了金黄的颜色。

薄壁镇、白云寺、银杏树,这三者都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沧桑感。

薄壁镇,被称为镶嵌在太行山褶皱里的古镇。先秦典籍《山海经·中山经》记载:“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薄山”之称,非常形象。太行山在此形成了由西向北的急转弯,造成了壁立千仞的陡壁,就像一道高耸的屏障,仿佛是“薄山之壁”。

白云寺,就藏于“薄山之壁”下。清代光绪年间《辉县志》记载,白云寺“在县南五十里太行山麓”,旧名为白茅寺,又被称为梦觉寺,“肇建于唐,元至正二十年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重建,改此名”。

银杏树共有六棵,分布在白云寺内外,四雌二雄,为公元826年(宝历二年)所植。

光绪年间《辉县志》中的白云寺和银杏树。

六棵银杏树,树冠如盖,绵延上千平方米,与古色古香的寺院相映生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如今的白云寺,主要是明清建筑。六棵银杏树经历战火劫难、自然灾害,依然守护在此地,成为当地历史的见证和研究太行山植被的活化石。

保护丨建立古树名木长效管护体系

北依太行、南眺黄河的辉县市,是一座集壮美太行山水和厚重文化底蕴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

古树名木是“有生命的文物”,承载着人们的绿色记忆,也陪伴着辉县市这座古城的发展与变迁。

辉县市林业发展服务中心闫玉荣介绍说,他们成立了古树名木保护专项工作专班,制定古树名木普查实施方案,配备并培训专业调查技术人员,对全市古树名木进行普查登记。

根据普查,辉县市共有古树名木207株,其中,一级保护古树89株、二级保护古树44株、三级保护古树74株。

为了确保古树名木能够得到有效保护,辉县市建立古树名木长效管护体系,制定《古树名木长效保护管理工作方案》《古树名木复壮项目实施方案》,实施古树名木“一树一策”保护,开展古树名木复壮行动,确保古树健康成长。

复壮行动中,技术人员针对不同问题制定了“一树一策”的详细复壮方案,通过设立围栏、支撑拉索、修建树池、搭架支撑、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让一些濒危或长势衰弱的古树名木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闫玉荣说,古树名木是自然界的无价珍宝。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探索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不断强化措施、创新思路,持续推进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

编辑:祝萍  审核 :刘杨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