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南阳为中医药发展开“良方”

2025-11-07大河网

大河网讯 在南阳,中医药产业发展有了新靠山。

近日,《南阳市中医药产业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公布,自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出台标志着南阳市中医药强市建设迈入法治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现状】小草药“长”出大产业

顺着中医发展的脉络追溯,便不可避免地要提及南阳——医圣张仲景故里、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近年来,南阳立足资源优势、以“中医+文旅”“中医+康养”等为方向,让传统中医在新时代焕发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中医药膳市集。受访单位供图

中医资源全面下沉。根据南阳中医药“十四五”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以下简称“发布会”)上的公开数据,目前,南阳有中医医院65家、中医类诊所1058家,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5%的村卫生所(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人才队伍持续壮大。聘请了张伯礼、俞梦孙等34名院士、专家担任中医药发展战略顾问,仲景书院累计培养本土高端经方人才134名。目前,南阳共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0182人。

小草药“长”出大产业。南阳中医文化底蕴深厚,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从这里走向全国。“南阳中医药产业年产值从‘十三五’末的260亿元突破至450亿元,增长73.1%。”发布会上,南阳市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崔书克介绍道。

【保护】为特色药材“强筋健骨”

南阳的沃土里,长着“中州粮仓”的底气,也长出中药材的丰饶。

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68万亩,规范化中药材种植基地达80个,艾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超70%,艾产业年产值达200亿元。

石斛种植基地。受访单位供图

不过,业内人士透露,南阳艾草也存在种植面积缩水等问题,不利于产业的持续发展。从源头抓品质,《条例》提出要加强南阳艾、山茱萸、辛夷、裕丹参、金银花、唐栀子、唐半夏、桐桔梗、夏枯草、杜仲等具有南阳特色和种质优势的道地药材资源保护,为中药材结结实实地撑起了“保护伞”。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条例》明确规定要加强对南阳艾等中药材的资源保护力度,对稳定药材优质供给、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区、促进南阳艾草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传统中医药加“数”奔跑

看舌苔、问症状、开药方……整个流程全由机器人完成——这一画面出现在前不久的2025“一带一路”中医针灸技术交流大会上,是科技让传统中医焕新的生动缩影。

南阳中药研发能力稳步提升,截至目前,累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66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7项。

南阳仙草药业。受访单位供图

让传统中医药加“数”跑,《条例》确立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强调要支持开展中药新药、独特炮制工艺、新型诊疗技术等研发;发展中药炮制技术,创新生产制备工艺,研发相关产品、设备和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医疗器械;支持建设人才培育平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能型中医药人才队伍。

从技术到设备再到人才,《条例》突出一个“新”字。“我们强化医院、高校、企业研发合作力度,构建‘医院+高校+药企’协作研究机制。目前,已组织专家团队、中医药企业对部分方剂开展食品、保健、药物等产品研发工作。”南阳市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鼓励】锚定中医药产业发展路线

南阳中医药产业发展的下一步重点是什么?《条例》给出了清晰的发展路线。

崔书克表示:“近年来,南阳推动中医药+养生养老、食疗药膳、健康旅游等深度融合发展,致力于打造康养名城。”

海外游客在南阳医圣祠。受访单位供图

关于产业融合发展,《条例》提出要支持推进中医药与养生保健产业、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融合发展,支持文化和旅游部门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线路及品牌。

《条例》强调要扩大品牌影响力,加强“南阳艾”品牌保护,推介“南阳艾”产品,扩大“南阳艾”品牌影响力;支持艾草生产经营主体申请、使用“南阳艾”地理标志专用标志。

《条例》还为中医药“出海”锚定航向,提出要促进中医药国际贸易便利化,鼓励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支持参与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推进仲景文化国际化发展。(麻文静 杨露露)

编辑:张龙(小)  审核 :刘杨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