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国宝时刻·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解码二里头埋藏的文明

2025-11-07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当王城湮没,金戈锈蚀, 唯有它,色彩依旧。

五百余片薄至一毫米的绿松石, 严丝合缝嵌入铜坯, 历经数千载竟无一脱落。

是护符?是象征?还是通神礼器? 这双凝望了三千多年的眼睛里,还藏着多少夏朝的秘密?

11月7日,央视 《国宝时刻》节目为您揭秘!

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是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青铜礼器,年代约公元前1700—前1500年,现藏于中国考古博物馆三层展厅。该器物长约15厘米、宽不足10厘米,采用青铜铸造框架与绿松石镶嵌工艺制成,单片绿松石厚度仅1~2毫米且历经3500年未脱落,将中国青铜镶嵌工艺出现时间提前了1000余年。

作为二里头文化贵族墓葬随葬品,其兽面纹饰被推测为早期龙形象,与同期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共同构成夏代阶级分化的物证。该文物不仅是商周青铜器兽面纹装饰的先驱,更通过纹饰关联反映了中原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早期文明交流。

超高清技术赋能文物传承。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国宝时刻》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指导,于2024年10月启动,联动全国各地的广播电视台、文物部门及文博单位,聚焦中华文明起源脉络、灿烂成就与世界贡献,从海量馆藏中遴选100件(套)代表性文物作为首批展示内容,以“思想+艺术+技术”融合理念打造百集微纪录片,着力实现“透物见人、以物论史”的传播效果。

  首部发布的50部作品涵盖青铜、玉器、陶瓷、书画等多种类型,每集以5分钟的精炼体量,借助4K超高清技术,纤毫毕现地还原文物细节,通过纵贯万年的文物序列,勾勒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壮阔图景,彰显其多元一体、博大精深的文化格局。作品还邀请首届金声奖得主参与配音,构建沉浸式视听体验。

  据了解,后续将持续推进剩余50部作品创作,深入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国宝时刻》既是广电与文物系统协同发力的文化实践,也是超高清技术赋能文化传承的创新探索。作为一部兼具文化厚度与艺术感染力的影像读本,它将推动文物从“馆舍天地”走向“生活场景”,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全民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也为世界观众更好地理解中国、读懂中国,提供了一个深刻而生动的窗口。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活动。

编辑:陈梦伊  审核 :刘杨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