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神都镜像照见数字文明 作家维摩眼中的“河洛智慧”

2025-11-10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在千年古都洛阳的深厚文明积淀与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浪潮之间,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展开。11月5日,作家维摩参加了2025河南省网络文明大会,并与爱读书的“农民工大叔”刘诗利进行了一场关于文学的对话。记者在会后对维摩进行了专访,围绕网络时代如何借鉴古老河洛文明智慧,构建数字空间的新秩序、美与精神厚度,维摩分享了其独到见解。

从紧张对抗到潜在对话

对于“网络”这一现代产物与“洛阳”所代表的古老文明并置时有什么感受?维摩认为二者并非对抗关系。“网络是工具,古老文明是内容”,他指出,网络的勃兴推动了文明发展,使其更快捷地传播、更广泛地解读、更频繁地推陈出新。他以考古学家许宏在视频号讲解二里头文化为例,肯定了这种“潜在的对话可能”。

在维摩看来,互联网这场技术变革的颠覆性核心,与历史上文字、印刷术等重大变革一脉相承,都深刻重塑了文明形态,而从洛阳十三朝古都的兴衰中,亦能窥见“文明范式转换”的历史影子。

为网络自由注入文明秩序

面对当下“自由”而略显失序的网络空间,维摩对“数字礼乐”的提法表现出浓厚兴趣。他援引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的历史,指出一切自由皆有前提,不能以自身自由妨碍他人自由。

他认为,新时代的“数字礼乐”不可能由某一个人制定,而是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的“公约数”,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构建,并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推动形成。其核心精神应与现实世界的文明秩序一致,涵盖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

维摩强调,从河洛文化中汲取“和为贵”、“序人伦”的智慧,有助于对抗网络的极端“自由”,为构建和谐理性的网络礼仪提供启示。

作家角色与叙事价值的坚守

在去中心化的网络“喧嚣”中,何为凝聚共识的“新中原”?维摩将关注点回归到人的本身。

他认为,作家本质上仍是“讲故事的人”,尽管信息洪流可能淹没好故事、改变职业生态,甚至面临AI写作的挑战,但人类的表达欲是永恒的,讲故事的手艺必将传承。

而对于自身角色,他谦逊地表示,无需刻意宏大如“打捞文明碎片”或“守护叙事主权”,写出有温度、有共鸣、直指人心的文字才是根本。文学的意义在于向内探索,未必追求流量与财富,若能兼得则更佳。

针对网络文化“短、平、快”的特质与历史书写“深、厚、重”的追求之间的张力,维摩肯定了文学形式随时代演进的必然性。他以其网络连载作品《洛阳游》为例,说明如何在形式上适应“短平快”阅读习惯的同时,注入引人思索的内容与精良文字,避免沦为“游戏文字”。他相信,面对标题党、情绪化与虚假信息,文学性、严谨且充满人文关怀的写作能成为一股“网络清流”,其意义不仅在于可能的净化作用,更在于为愿意驻足者提供“精神的避风港”。

数字畅游与精神独立的平衡

对于网络原生的年轻一代,维摩展现出开放的学习姿态。他坦言自己的经验未必具有指导意义,反而从年轻人身上看到许多值得学习的创造与创新。他更愿强调,个体在网络畅游之外,需保有精神生活与意义追求,实现“网络上开心玩耍”与“现实中精神独立清醒”的平衡。

谈及对此次大会的感想,维摩特别提到了与质朴真诚、充满向上力量的“刘大哥”(刘诗利)的会面,他认为这一安排体现了组织者的深刻思考。网络虽是世俗快消场域,但个体不能缺失精神追求。大会成功兼顾了二者,并展现出明确的指向,那就是在拥抱数字时代的同时坚守人性的温度与精神的厚度,这正是古老河洛文明智慧在网络时代的生动回响与全新映射。

维摩简介:

王小朋,笔名维摩,河南洛阳人。中共党员。2004年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学士毕业。次年入牡丹文学杂志社,历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副社长,现任《牡丹》主编,洛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洛阳文学院院长。200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202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巨翅白鸟》,小说和散文作品散见于各文学报刊,部分入选选本。

编辑:申久燕  审核 :范昭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