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科学院,一条创新链条背后的河南实践
大河网讯 创新平台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质创新资源的主要承载机构,能最大限度地攻关技术、最具效率地扩散创新、最大力度地支撑产业。
11月10日,郑州航空港区党工委书记江凌一行深入省科学院航空港区分院、中原石墨烯实验室、省医学科学院等单位,实地调研创新平台建设进展。
从实验室的原始创新,到科研机构的协同攻关,再到产业化的落地生根,郑州航空港正着力构建一个环环相扣、生机勃勃的全链条创新平台生态,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内生动力。

夯实创新根基:高水平平台成为创新的“策源地”
创新平台的能级决定了一个区域创新的深度与广度。郑州航空港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推动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加速集聚,成为孕育原创性、突破性成果的沃土。
省科学院航空港区分院自落地以来,便肩负着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使命。作为新型研发机构,该院定位为应用型技术创新、研发中试及成果转化机构,构建“科研+产业+资本”协同生态系统,采用“应用研究+成果孵化+产业基地”发展模式。目前,分院已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方向组建了多个跨学科研究中心,不仅促进了基础研究的深化,更成为吸引和培育高端创新人才的“强磁场”。

作为新材料领域的标杆,中原石墨烯实验室瞄准石墨烯材料的制备、改性及应用等关键环节,联合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致力于突破技术瓶颈,特色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发—技术转化”的一体化布局,实验室不仅是产生论文的场所,更是解决产业实际问题的“攻关站”。
省医学科学院充分发挥临床资源与科研力量结合的优势,聚焦重大疾病防治、创新药物研发、高端医疗设备等方向,搭建了从概念验证到临床前研究的完整支撑体系。通过与区域内医疗机构、生物医药企业的紧密联动,省医学科学院正努力缩短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病房”的距离,助力港区打造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区。
贯通创新链条:体制机制创新激活“产学研用”融合生态
拥有高水平平台仅是第一步,如何让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才是形成全链条生态的关键。郑州航空港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通创新链“堵点”、连接“断点”。
通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明确科研人员在成果收益中的分配比例,激发了科研人员的转化热情;通过推动创新平台与龙头企业、高校、金融机构等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孵化—产业生成”的闭环。

除了政策支持,郑州航空港区在硬件配套和服务软环境上持续加力,建设了专业孵化器、加速器,提供法律、财务、知识产权等一站式科技服务;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早期科创项目;完善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医疗设施等生活配套,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这种全方位的保障,让创新种子能够安心扎根、茁壮成长。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郑州航空港正将一个个孤立的“创新高地”串联成充满活力的“创新雨林”,使科研活动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梁镇)
编辑:陈梦伊 审核 :范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