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商丘:履职为民做实功 协商善治求实效丨贯彻落实省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

2025-11-11大河网

大河网讯 商丘市政协深入贯彻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省委政协工作会议精神,以提案工作提质增效为引擎,以“政协+法院”调解机制为突破,以文旅融合与文物保护协同发展为特色,交出了一份充满温度的履职答卷。

延伸调解新路径 织密基层治理网

“基层矛盾多是‘小事’,但小纠纷连着大民生。让政协委员驻庭,就是把解纷触角延伸到最前沿。”睢阳区法院凯旋法庭庭长王志勇的这番话,道出了政协委员网格化进驻人民法庭工作机制的初衷。

这一机制的创新之处在于实现了优势互补。法官精通法律条文,善于从法律角度剖析问题;政协委员来自各行各业,熟悉社情民意,善于用群众语言化解心结。近3年,86名政协委员活跃在7个基层人民法庭,成功调解纠纷160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75%以上。

“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是驻凯旋法庭谢丽委员的工作信条,在她的调解台账上密密麻麻记录着700多个案件的温情化解,作为“全国妇女儿童维权工作先进个人”,她将妇联工作经验与法庭调解有机结合,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出“倾听诉求、找准症结、情感疏导、依法化解”四步工作法,已成为驻庭委员的“调解宝典”。在她的努力下,许多反目邻里重归于好,濒临破碎的家庭最终化解矛盾、重归和睦。

机制落地,依靠的是扎实的制度保障。市政协办公室副主任葛伟介绍,市政协建立了“月初建账、月底问效”的工作落实督察督办制度,让委员履职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发力”。

“以前解决纠纷要到好几个地方跑好几趟,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把矛盾解决了!”一位刚完成调解的市民感慨道。从物业纠纷到劳动争议,从家事纠纷到民间借贷,政协委员用“法理情”的交融,织就了一张基层治理的“和谐网”。

提升提案含金量 结出民生幸福果

提案是人民政协履职的重要方式,如何让“纸面建议”转化为“地面成果”,考验着政协工作的智慧。商丘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以来立案的506件提案已全部办复。

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履职故事。

两篇社情民意信息均被全国政协采用,市政协委员徐可持续深耕自身熟悉领域,力求说出“内行话”。在他看来,政协委员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提出可行之策。

同样深耕专业的还有市政协委员孙参运。他聚焦乡村振兴领域,连续三年提交的提案都被市政协列为年度重点提案,撰写的社情民意被全国政协、省政协采用5篇。他说:“每一份提案都是写给人民的信,唯有用心,方能不负使命。”

提案工作的生命力在于转化。商丘市政协探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提案工作机制:年初广泛征集线索,引导委员精准选题;年中加强督办,推动办理落实;年底开展“回头看”,确保成果落地。近期,市政协将发布公告,公开征集市政协六届四次会议提案线索,引导委员提出更多“接地气、能落地”“保稳定、促发展”的优质提案。

“提案办理不是‘你提我答’,而是要通过深入协商凝聚共识。”市政协提案委主任刘洪立说,市政协已形成“选题、调研、协商、落实”的闭环机制,持续推动提案质量、办理质量、服务质量“三提升”。

激活文化新动能 书写传承新篇章

作为殷商文化之源,商丘承载着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如何让古老文明在当代焕发新生,破解“文物保护”与“文旅开发”的矛盾?商丘政协以调研破题、以协商聚力,奏响保护与发展的“协奏曲”。

“文化遗产保护绝非‘修旧如旧’的机械重复,而是要为每一处遗产量身定制‘个性化活化路径’。”永城市政协委员、市旅游发展集团副总经理罗帅表示。他提出的“数字化转化让文物获得新生”等建议,推动了芒砀山汉墓群文物借“复刻创新”焕发新生,将汉文化的厚重底蕴转化为日常生活的温度与意趣。

这一创新实践得益于市政协的持续推动。近年来,商丘市政协将“文旅文创融合”“文物预防性保护”列为重点履职方向,组建由考古专家、文旅从业者组成的“文化保护智囊团”,通过专题调研、对口协商等形式为文旅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永城市历届政协都是汉墓保护的倡议者。”永城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曹朝晖表示,当地政协部门形成的《芒砀山汉墓群保护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报告》,提出“分时段限流”“安装智慧监控系统”等 8 条建议,全部被市委、市政府采纳。

“委员提案已成为我们破解文旅难题的‘智慧库’。”永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吕东升坦言。近年来,该局办理的文旅类提案质量明显提升,许多建议已转化为具体工作措施。

从社区调解到提案落地,从文物活化到文化传承,委员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智慧化解难题,用担当诠释初心,在商丘大地上谱写了一曲履职为民的动人乐章。(文图:刘远)

编辑:张龙(小)  审核 :范昭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