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领航开新局丨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焦作篇

焦作汉河电缆有限公司生产线。 贾蓝 摄

河南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中试基地。 本报资料图片

焦作产业技术研究院。 王梦梦 摄

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樊霞 姚广强
创新驱动,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产业突破发展瓶颈、抢占未来先机的“金钥匙”。
2024年度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年度绩效考核评价中,焦作市位居全国第三,再获“优秀”格次。
《河南省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显示,近五年来,焦作市科技创新水平位居全省前四。
“十四五”期间,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具有焦作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焦作市握牢创新驱动这把“金钥匙”,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城市,努力答好高质量发展答卷——
围绕培育壮大“3+13+N”重点产业链群,将创新放在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汇聚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平台,培育创新主体,以创新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尤其是2024年以来,焦作市强力实施“345”创新行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锻造新引擎,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
创新平台,让要素聚变
加快云台山实验室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运行,推动多氟多氟基功能新材料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温县农业科学研究所筹建省重点实验室,高标准建设怀川高科产业园,加快推进“智慧岛”智慧园区、市级重点实验室等载体建设……今年年初以来,焦作市持续打造创新平台矩阵,构建类型多样的创新平台体系,“345”创新行动成效不断显现。
何为“345”创新行动?焦作市着力提升新材料、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及汽车零部件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科技创新水平,健全完善主体培育、创新平台、成果转化、人才引育“四位一体”创新体系,在推动高能级创新平台有效运行、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园区、培育科创型种子企业、积极争创省级高新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5项工作上取得明显进展。
“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政府支持、科企共赢”,集中试、成果转化等于一体,河南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打造院地合作“沁阳模式”,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一条新路。
该园区入驻的有机硅创新团队与地方企业合作,研发的“有机硅热转印碳带背涂”中试项目为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热转印碳带核心技术的空白。
目前,该园区已经成为集应用研究、小试、中试、成果转化、科技孵化于一体的综合创新平台,引进专家团队32个,集聚创新人才176人,其中国家级、省级人才66人,转化科技成果45项,制定行业标准3项。
省中试基地、省级产业研究院数量,焦作市均居全省前列。省创新联合体实现零的突破,龙佰集团、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分别获批组建河南省钛锆资源绿色利用创新联合体、河南省氟基新材料及装备创新联合体。
通过校地合作、院地合作建设创新平台,也是焦作市聚合创新要素的重要方式。
10月17日,焦作市政府与省中医药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揭牌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焦作基地。该基地将借助焦作市四大怀药等优势,开展科技创新,为焦作市生物医药产业科创园区新药研发、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2024年以来,焦作市政府还与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神农种业实验室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焦作)、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温县)试验站,强化种业科研攻关,加快成果落地转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河南省医学科学院焦作基地揭牌,目标是院地携手打造集医、教、研、产、资于一体的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和公共平台的专业园区,助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统计显示,2024年,焦作市财政科技支出14.54亿元,同比增长61.7%,增速居全省第一。
打造新高地,产出新成果,创新平台已成为贯通研发、孵化、转化、投融资服务的关键链条。
创新主体,让活力奔涌
今年上半年,焦作市新认定省创新龙头企业10家,总数居全省第5位。
科技创新,需要企业真正发挥主体作用,迸发出创新活力。
企业出题、高校解题、联合攻关。今年3月,作为全球钛产业领军企业,龙佰集团启动第一批“揭榜挂帅”项目,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以及河南省科学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22个课题组,聚焦高性能钛白粉、固态电解质、锆铪金属等关键技术科研开发。
龙佰集团自身的科研实力,同样不容小觑。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在钛白粉、海绵钛两大主导产品的技术研发上硕果累累:成功突破大型沸腾氯化、攀西钛矿升级转化氯化原料、航空用转子级海绵钛制备等三大“卡脖子”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首创硫氯耦合、硫铁钛联产法、钛锂耦合三大绿色清洁制造技术,深度重塑全球钛产业的竞争格局,为中国钛产业在国际市场赢得了更充分的话语权。
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焦作市企业万马奔腾,活力奔涌。
焦作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焦作市现有河南省“瞪羚”企业40家、数量居全省第4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家、数量居全省第4位,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2家、数量居全省第5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22家,数量居全省第6位,形成了以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科创型种子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百花齐放的创新主体格局。
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焦作市健全“产业立题、企业出题、人才答题、科技解题”协同机制,支持中原内配、大咖国际等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和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整合要素资源、开展协同攻关,让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
在深入开展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中,焦作市2025年的目标是净增3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库8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科技创新,需要政府与企业协同发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政府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助推器。
2025年,焦作市研究制定了《焦作市科创型种子企业赋能提升行动方案》,为科创型种子企业在政策、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方面提供5项精准赋能。
培育科创型种子企业的具体路径有四种: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筛选一批;围绕主导产业,在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绿色食品、现代农业等领域,招引一批;围绕骨干企业,在新产品开发、产业链延伸等方面衍生一批;围绕高校院所,在成熟科技成果转化中培育一批。
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在怀川大地蔚然成风,为科创型种子企业精准赋能。
今年,焦作市已新增入库科创型种子企业12家;建立科技领军企业后备库,入库有发展潜力企业20家;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梳理拟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70余家,拟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50余家。
创新成果,让产业向新
创新之花,结出产业之果。产业链群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今年上半年,焦作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4.3亿元,同比增长116%,总量居全省第6位。
新能源材料产业链群,近年来在焦作市发展呈异军突起之势。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链补链延链的关键。
新能源汽车储能装置制造产业集群创成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进入多氟多新能源电池的智能生产车间,机械臂高效运转,精准抓取一支支银色圆柱电池。每天,超过20万支氟芯大圆柱电池从这里下线,走向全球新能源市场。
据介绍,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正从锂电池电解液核心材料六氟磷酸锂出发,大踏步进入锂电池领域。
由多氟多牵头组建的河南省氟基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利用核心技术构建多氟多的竞争优势。全新的CTC(电芯到底盘)结构,独特的电解质添加剂配方,显著提升多氟多大圆柱电池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能量密度较上一代提升15%。
核心技术攻关,在焦作市捷报频传。智能传感器和半导体产业取得突破,新一代蚀刻气体制备与纯化技术成功落地,电子级硅烷生产工艺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集成电路用超净高纯含氟湿电子化学品开发项目,荣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相关产品已应用到台积电、中芯国际等国际知名半导体企业。
作为扎根焦作的老牌理工院校,河南理工大学参与的“高性能铜及贵金属丝线关键制备加工技术与应用”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推动我国铜及贵金属丝线材制造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重大科技项目建设推进有力。焦作市13个项目纳入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库管理,1项省重大科技专项通过省科技厅验收,2项省重大科技专项正常推进。纳米磷酸铁的比表面积稳定调控、高比容量硬碳负极材料制备等关键技术难题得到解决。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五年来,焦作市深入实施“焦作英才计划”,人才引育更加有力、有效。
今年以来,焦作市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4297人;全市入选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人选总数达27人;新增7家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数量居全省第3位。
与此同时,焦作市落实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奖励一批国家高企、中原英才、中试基地等创新事项,营造激励创新创业的浓厚社会氛围。今年,全市奖励事项金额预计达4000万元以上,其中市财政支出1000万元以上。
科技创新的伟力,正在怀川大地推动产业体系优化、比较优势重构、链群能级跃升、生态圈层壮大。
编辑:申久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