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强链兴业育新机丨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焦作篇

2025-11-12大河网-河南日报

  位于博爱县的山东港口豫北内陆港,员工用正面吊把发往山东港口青岛港的货物装火车发运。 程全 摄

  焦作“三十工程”项目——焦作数智中心完成封顶。 宋崇飞 摄

  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巨胎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加紧生产。 杜文斌 摄

  隆丰革乐美时尚有限公司。 企业供图

  □本报记者 樊霞 成安林

  怀川大地,焕然一新。

  从“百年煤城”的深刻印记中破茧,从对“黑色”资源的路径依赖到“绿色”经济崛起,焦作书写着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作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焦作市牢牢锚定“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紧扣省委“1+2+4+N”目标任务体系,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三十工程”为牵引,以“3+13+N”重点产业链群培育为重点,强力实施“345”创新行动,在传统产业提质、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谋篇的生动实践中,全力构建具有地域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描绘从“百年煤城”到“产业新城”的转型画卷,蹚出一条资源型城市转型创业创新创造高质量发展新路。

  链群筑基,夯实现代产业“四梁八柱”

  工业是城市的脊梁,产业是发展的根基。

  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转型的核心命题在于打破传统产业路径依赖,重构富有韧性与活力的产业生态。焦作立足自身实际,前瞻市场趋势,提出以“3+13+N”重点产业链群培育为重点,为产业能级跃升搭建起坚实“骨架”,撑起工业强市的“四梁八柱”。

  这一战略布局体现出了系统思维,并精准发力:

  “3”指新材料、绿色食品、高端装备及汽车零部件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是工业经济的压舱石;“13”涵盖现代化工及新能源电池材料、超硬材料、电子信息等13条重点产业链,是延伸产业价值、拓展发展空间的主脉络;“N”则鼓励各县(市、区)培育特色细分链条,是县域经济的生力军,形成“全市一盘棋、县区有特色”的差异化发展格局。

  11月7日,焦作市高新区瑞庆汽车发动机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械臂挥舞,一台台第五代混合动力发动机接连下线。

  “这款发动机热转化效率高达48.5%,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它不仅带动企业年产值实现了从5.6亿元到40亿元的惊人跨越,更以从对接洽谈到正式投产仅150天的‘焦作速度’,见证了本地产业链协同的高效与决心。”公司负责人郭万山介绍。这是“3+13+N”产业链群培育模式成效的生动缩影。

  如今,焦作新材料产业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六氟磷酸锂、钛白粉等21种工业产品产销量居全球第一,3C用碳纳米管、散料输送装备等13种产品产量领跑全国。三大核心集群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持续提升,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名副其实的“主引擎”。

  项目牵引,蓄积产业升级强劲动能

  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十四五”以来,焦作坚持“无形工作抓载体、有形工作抓项目”,累计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992个,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特别是近两年来,焦作把“三十工程”建设作为牵引全局、撬动发展的重要抓手,聚焦产业升级、基础设施、民生福祉等关键领域集中发力,推动项目建设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工业项目动能澎湃。瑞庆第五代混合动力发动机项目、中福钛锆产业园一期等项目已建成投用,为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提供了关键支撑;风神巨型子午胎、空天大数据产业基地等一批新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为重点产业链群注入了强劲动力。龙佰集团入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多氟多等8家企业获评2024年省级制造业头雁企业,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持续凸显。

  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东海大道、民主路大沙河桥建成通车,沿太行高速(焦济段)等4条高速公路即将通车,低碳数智物流枢纽基地、东部多式联运冷链物流园稳步推进,区域交通枢纽地位和要素集聚能力显著增强。

  民生项目同步推进。焦作新材料职业学院招生、焦作技师学院新校区投用,精准对接产业链人才需求;市人民医院门急诊楼、市第二人民医院新院区等医疗项目投入使用,公共服务供给持续优化;数智中心、养老服务综合体等项目开工建设,城市功能品质和吸引力不断提升。

  “三十工程”的扎实推进,不仅为“3+13+N”产业链群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和要素保障,更推动工业从单点突破迈向集群发展,形成了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培育赋能,厚植产业生态优渥土壤

  产业链群的茁壮成长,既需要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也离不开发展环境的阳光雨露。焦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强化精准服务、优化发展生态,为“3+13+N”产业链群的拔节生长厚植沃土。

  顶层设计先行,明晰发展路径。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印发《焦作市重点产业链培育工作推进方案》等系列文件,明确产业链群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

  机制创新,构建“链长+链主+协会+联盟”四位一体推进体系。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群链长,13条重点产业链各由一名市级领导担任链长,一个市直部门牵头负责,并遴选一至两家龙头企业担任盟会长单位。

  通过组建工作专班,分链编制培育方案、产业发展图谱及“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园区、重点事项”四张清单,焦作形成了“链长统筹协调、链主生态引领、专班精准服务、市县高效协同”的推进格局。

  这种“一对一”的精准对接机制,确保产业链发展中的堵点难点及时解决,推动政策红利直达基层、惠及企业。

  “雁阵”齐飞,梯队成长。焦作着力强化“链主”企业的引领作用,支持龙佰集团、多氟多、中原内配等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技术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提升产业链控制力。同时,建立覆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的梯度培育体系,形成“链主”顶天立地、“专精特新”铺天盖地的“雁阵”发展梯队。

  中原内配摆脱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路径,成功研发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并实现属地化生产,从部件供应商转型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多氟多深耕氟化工领域,突破超净高纯电子级氢氟酸制备关键技术,产品实现进口替代,填补国内市场空白;风神轮胎持续刷新巨型工程子午胎技术纪录,产品远销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彰显中国制造的硬核实力。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焦作市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学查改·以企观政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等,建立覆盖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的包保服务体系;与周边城市建立跨区域信用修复联动机制,实现企业信用修复“异地办理、一次办结”;成立全省首家知识产权仲裁机构,为企业创新成果提供全方位法律保障;推行天然气“直购+代输”、工业企业用热“六个统一”等举措,有效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让企业轻装上阵谋发展。

  焦作聚焦企业,尤其是产业链龙头企业的需求,梳理配套清单,组织开展了368场产销对接活动,推动大中小企业实现融通发展。通过精准对接政策、指导项目申报等举措,全市累计为企业争取到省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4.36亿元,资金量位居全省前列。

  精准招商引资,注入源头活水。焦作紧盯“3+13+N”产业链群,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就强什么”的原则,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天兵科技全流量发动机中国区总部基地、杭州锦江集团年产50万吨连续玄武岩纤维等一批创新性、引领性、标杆性项目加快推进,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聚链成势,推动转型发展加速度

  经过近年来的精心培育和不懈努力,焦作“3+13+N”产业链群聚链成势、积厚成器,传统产业焕发新机,新兴产业强势崛起,未来产业布局落子,工业强市的成色越来越足。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全市累计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项目1946个,完成投资2272亿元,工业技改投资增速长期稳居全省前列。

  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驱动,一批传统企业摆脱路径依赖,实现转型升级。全市累计创建省级数字化转型示范企业16家、省级智能工厂(车间)81家、省级数字领航企业3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13家;中原内配获评全国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为传统产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新兴产业“新树扎深根”。超硬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先进制造业集群,新能源汽车储能装置制造产业集群成功创建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锂离子电池新材料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成为焦作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未来产业“新苗挺枝干”。规划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园,启动数据标注产业培育,4家企业入选省级数据企业,创建省级数据标注基地。推进卫星接收站网等项目,深化与龙头企业合作培育下游应用。推进加氢站装备、氢气提纯等项目,构建制氢—储氢—用氢全产业链布局。通过“现有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焦作抢占科技革命制高点,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从“地下挖煤”到“地上生金”,从“百年煤城”到“产业新城”,焦作重塑城市产业气质,让“制造”向“创造”加速跨越。

  数据显示:焦作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连续2年超过30%,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均超全省平均水平。今年1—9月,“3+13+N”产业链群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8.9%,拉动工业增长8.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95.7%,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站在决胜“十四五”的关键节点,焦作市始终坚持工业强市战略,持续深化“3+13+N”重点产业链群培育,加快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体经济为支撑、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如今的焦作,正不断以产业升级提质,推动这座工业城市展现出全新的姿态,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编辑:申久燕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