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星”耀下的盛会,藏着怎样的“魔力”

老子研究院。 老子研究院供图

著名学者陈鼓应作主旨报告。 刘俊涛 摄

与会专家学者参观老子《道德经》书籍展。 刘俊涛 摄

论坛群贤毕至。 王帅兵 摄
□本报记者 王映 马涛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卢涛
“天上有颗‘鹿邑星’,地上有座鹿邑城。”这句在周口鹿邑广泛流传的民谣,镌刻着这座古城与圣哲老子最深的羁绊。
晨光熹微中,薄雾轻抚宫阙,太清宫、明道宫缓缓苏醒。朱红宫墙褪去夜的清冷,飞檐上的瑞兽浮雕渐显轮廓,与天际的星辰遥遥相望。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先哲的智慧穿越时空,在深秋的朗空下焕发新生。11月1日,第十一届老子元典文化论坛在“老子故里”鹿邑如约启幕,这场文化盛会既延续着千年文脉的悠远回响,更是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生动践行——以星火之力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以融合之姿深化文旅发展,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绽放璀璨光芒。
悠悠千年,呼唤成歌。这场盛会究竟有着怎样的“魔力”,能在时光长河中历久弥新、愈发耀眼,让人难言别离?答案或许就藏在那颗永远闪耀的“鹿邑星”中。
秋聚:思想盛宴跨越山海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当《道德经》名句伴随悠扬的古琴声在老子研究院上空回荡,第十一届老子元典文化论坛在鹿邑启幕,成就了一场行走在历史与现实间的文化溯源。
作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以其不朽经典《道德经》为中华乃至世界文明注入源头活水。老子在鹿邑言道、悟道、传道,形成了以道为核心的学术思想,构建起东方哲学体系的根基,也让鹿邑成为影响历史、享誉世界的“道德名城”,讲述中国厚重文化底蕴的一个窗口。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向前的动力。此次论坛,群贤毕至,来自50多所高校和学术机构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诸子交融互鉴的思想史视域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主题,展开深度对话与智慧碰撞。
“道家为中国哲学注入四种独特精神:宽容胸怀、个性尊重、齐物思想与异质对话。”
“在民族复兴的关键阶段,老子谦卑美德伦理对避免虚骄、务实前行意义重大。”
“道家‘无为’思想为社会治理提供宝贵启示”……
著名学者陈鼓应、王中江、董振华等深入阐释了老子的思想内涵与当代价值。
“文化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论坛吸引了众多海内外忠实粉丝,“老子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演进,更跨越地域,成为东亚乃至全球共享的精神财富。”美国汉学家、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邰谧侠用流利的中文说。
论坛上的系列揭牌仪式是一大亮点:“郑州大学老子研究院”“南开大学全球老学研究中心老子研究院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全球老子思想传播研究中心老子研究院基地”同步揭牌,这是老子研究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更大时代价值,持续进行机制与平台创新,深化拓展与高校合作的“和合之道”。
论坛上,孔子与老子思想的对话是“重头戏”。与会学者围绕“孔老思想会通”“老子思想的当代运用”“诸子交融互鉴”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从多学科视角解读儒道思想的丰富内涵。“儒家与道家虽各有侧重,但殊途同归,在人类终极的人生理想上是一致的。”孔子研究院院长孔德立说。
论坛同步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诸子研究院设立视频分会场,通过权威媒体和重点网络平台协同发力,报道触达受众超1200万人次。其中,开幕式网络直播吸引100余万人次观看,既为网络世界注入“文化力”,亦让传统文化在与现代生活的连接中熠熠生辉。
深耕:文化地标纵横古今
在老子思想智慧的照耀下,论坛自2005年诞生伊始便奠定了高起点、高规格的基调。首届论坛即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权威机构联合主办,以其高端定位与学术高度惊艳学界。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传承而厚重,因创新而繁荣。”鹿邑县委书记郭俊涛说,论坛进一步明确了鹿邑作为“老子故里”的传承弘扬责任,在海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老子故里”已成为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接古今文明对话的重要地标。
深耕二十载,论坛的“学术朋友圈”不断拓展,议题边界持续拓宽。从早期聚焦老子生平考据与《道德经》文本诠释,到2010年延伸至“道家思想与现代社会治理”,2015年引入“‘一带一路’中的老子智慧”,2021年升级为“道家的生命智慧”全域性探讨,如今已形成“诸子交融互鉴”的开放学术格局。
论坛议题从老子思想延伸至整个道家体系,进而拓展至诸子百家领域。这一演进历程背后,是丰硕的学术成果支撑——累计发表论文96篇,出版学术专著12部。其中,《道德经译注与导读》被评为河南省兴文化工程优秀课题。
202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将老子研究院确立为“老子元典文化论坛永久举办地”,标志着论坛完成了从单一学术活动到全球老学研究重要平台的跨越。老子研究院汇聚了陈鼓应、王中江等20余位领军学者,组建起高水平智库团队,百余位研究员围绕“道学与生态哲学”“老子思想的当代价值”等重点领域,为老子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持续动力。
如何在新时代延伸老子文化普及的触角?
近年来,周口持续发掘老子文化这一思想“富矿”,不断推进其研究阐释与活化利用,在充分发挥学术研讨作为文化传承重要载体作用的同时,积极打造“典籍周口”“社会现象圣哲看”等一系列特色文化品牌,推动老子经典智慧走出古籍、融入当代,走进大众日常生活。
老子研究院积极推动学术成果转化,将高端论坛的研讨精华融入“道德文化普及巡回宣讲活动”,组织老子文化专家学者开展每周一次的常态化宣讲。今年以来,仅在周口市范围内就已举办35场巡回宣讲,现场参与听众近万人,相关宣讲报道的网络点击量突破900万次,形成了线上线下联动的传播效应。
更值得关注的是,巡回宣讲已逐步走出河南,应邀赴广州等多个城市开展交流宣讲,不仅有效拓展了老子文化的辐射范围,也为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探索出具有示范意义的新路径。
共生:千年智慧“活”在当下
“刚用AR技术‘亲历’了老子著书的场景,又在文创区买了‘道法自然’主题茶具,这样的文化之旅太有收获了!”11月8日,来自西安的张女士手持定制攻略地图,沉浸式体验着一场“问道之旅”。
依托论坛的品牌效应,鹿邑正将老子文化深度融入文旅业态,把抽象的道学智慧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旅产品,生动诠释“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路径,推动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作为国家级非遗的“老子生日祭典”,已成为文旅融合的纽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老子诞辰日,太清宫内香火缭绕,撞钟祈福、乐舞告祭等仪式庄重恢宏,吸引海内外数十万游客前来寻根谒祖。
2025年祭典期间,同步举办的“非遗嘉年华”汇集了鹿邑虎头鞋、淮阳泥泥狗等20余种豫东非遗项目,让游客在祭拜先贤的同时,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祭典已从单纯的祭祀活动,升级为集文化展示、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品牌活动,年均带动旅游收入增长15%。”鹿邑县文旅集团董事长周杰说。
当数字技术遇到传统文化,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老子文化博物馆,苍穹环幕借助粒子流技术生动演绎“上善若水”的哲学意境,数千本虚拟《道德经》环绕成“道”字造型,配合沉浸式音效,引领游客步入“众妙之门”。
太清宫景区的“老子圣迹”数字影像展,运用4K投影技术重现“紫气东来”“函谷著书”等传说场景,游客可通过手势交互“参与”老子传道的历程。明道宫景区旁的“智慧明道”体验馆,开发出“八卦解谜”“道德经问答”等互动游戏,日均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其中30岁以下年轻人占比达40%。
“老子热”还带火了研学旅行。鹿邑依托老子研究院、太清宫景区等核心资源,开发出“道家生态观实践”“李姓祖源探寻”等4类主题研学课程,配套建设标准化研学基地。今年上半年,已接待来自省内及省外山东、安徽、广东等地的研学团队186个,学生超2万人次。
文创产品的跨界创新,同样令人眼前一亮。在“道品文创”旗舰店,从“无为而治”创意笔记本,到融入太极元素的服饰,再到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的“老子出关”木雕,一件件文创产品正成为老子文化走出去的“流动名片”。以《道德经》名句为设计灵感的“智慧盲盒”,上线3个月销量突破1万套。
更具巧思的是,可显示《道德经》名言的智能手环、能播放古琴曲的“道法自然”蓝牙音箱等产品,实现了科技、文化与生活的“温暖”融合,成为年轻消费者的新宠。今年上半年,鹿邑县文创产品销售额达30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0%。
历史馈赠的文化宝藏,正被一把“金钥匙”悄然开启。
近年来,鹿邑县持续擦亮“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文化名片,精心打造“老子道德经·中华文化新地标·世界旅游目的地”文旅标识,推动文化IP与业态创新深度“拥抱”。2021年至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3628万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收入162.1亿元,文旅产业正加速成长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
周口市委、市政府把文旅发展视为未来可期的战略增长极,聚焦“两高四着力”,持续做深“阐释”文章,做精“转化”文章,做强“品牌”文章,真正答好由“文”及“化”的时代答卷,让老子文化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周口还将立足“羲皇故都、老子故里”的深厚底蕴,让沉睡的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火”起来,将文化“软实力”切实转化为发展“硬支撑”,叫响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周口文旅品牌。
荏苒二十载,老子元典文化论坛如“鹿邑星”般始终闪耀,既守护着文化根脉,又书写着守正创新的时代篇章。正如《道德经》所言:“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场跨越时空的多元对话,必将在新时代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续写更多“道生万物”的崭新传奇。
编辑:申久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