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河南·一线故事丨有一种底气叫有法护航

信阳市中院法官到河南某车辆公司调研重整计划执行情况。张春杨 摄

我省高标准开展涉外法律服务。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富晓 摄

新乡市原阳县检察院检察官开展送法进乡村活动。 夏兴宇 赵梦云 摄
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对外开放深入推进,需要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
——习近平
■编者按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兴则国昌盛。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并用“十一个坚持”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伟大思想领航伟大征程。五年来,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我省扎实推进依法治省,深入实施法治领域改革,法治河南建设步伐坚定,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即日起,本报推出“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河南·一线故事”系列报道,深入法治河南建设第一线,聆听你我身边的法治故事,感受护航发展的法治力量、体悟为民服务的法治初心、解锁基层治理的法治密钥、弘扬崇法向善的社会风尚。
□本报记者周青莎周晓荷
一份检察建议督促整改,让种粮大户与涉农企业吃下“定心丸”;一纸公正判决止谤护誉,让诚信经营者挺直腰杆;一套出海方案精准施策,让内陆企业敢闯敢干……连日来,记者采访中听到的这些故事,生动诠释着法治的力量。
从沃野千里的中原农谷到竞争有序的公平市场,再到联通世界的开放前沿,法治不再是抽象条文,而是高质量发展最坚实的底气。
“高标准农田得名副其实”
秋末冬初农忙时。11月10日,新乡市原阳县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来到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一处高标准农田展开回访。“这路修好多亏了检察院,你看,农机下地顺畅多了!”种粮大户老李指着平整坚实的田间道路对记者说。
这里是中原农谷核心区。2023年12月,“益心为公”志愿者向原阳县检察院反映,部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工程质量存在隐患,经初步核实后,原阳县人民检察院对此开展立案调查。
“高标准农田,‘高’在哪儿?标准如何落地?这对我们来说是个专业课题。”原阳县检察院第四检察部办案检察官李国栋坦言。办案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勘察,邀请来自水利、交通部门的特聘检察官助理加入办案组,借助其专业知识和经验,为调查取证提供技术支撑。
“我们排查出部分高标准农田项目存在灌溉水渠泥沙堆集、机井保护装置未进行安装固定、田间道路不达标等问题。”原阳县检察院第四检察部负责人葛二磊指着勘察照片说:“这些问题看似零星,却直接影响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得名副其实。”
找准病根,对症下药。去年3月,原阳县检察院依法向相关行政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履行监管职责。相关部门立即行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行了全面体检、彻底整改。检察机关还推动当地建立起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项目建后管护制度,为辖区20.18万亩高标准农田建后长期高效管理扎紧制度篱笆。
守护粮仓,科技加持。“这是我们开发的中原农谷环资保护法律监督模型。”葛二磊边介绍边在电脑上演示,模型以中原农谷建设区内破坏耕地、侵占林地、盗采河砂等案件类型为重点,依托卫星遥感影像技术,辅以无人机航拍画面、行政机关政务数据及互联网信息,通过数据碰撞发现线索,提高效率。
从督促复垦被非法占用的良田,到推动在田间地头设置废弃农资回收桶以减少面源污染,再到利用数字模型守护一片沃野……原阳县检察院的行动,是我省检察机关以法治力量服务保障粮食安全的缩影。
农业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离不开法治护航。近五年来,乡村振兴促进法、粮食安全保障法等涉农法律的出台,为检察机关依法履职提供了依据和支撑。
202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特别提到,支持河南检察机关开展守护中原农谷专项监督。围绕中原农谷建设,省人民检察院研究制定《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支持保障中原农谷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出16条硬核举措;新乡市人民检察院深入了解中原农谷核心区涉农主体司法需求并进一步推动举措落地。
如今,在中原农谷核心区,一个集部门协作、市县联动、区域协同于一体的检察服务中心已经成立,对涉农司法需求快速响应,通过送法进企、专题普法,将法治种子更深地播撒进这片希望的原野。
“让真创新受到真保护”
在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长赵筝办公室的书架上,有一份被反复翻阅过的案例总结。赵筝说,从事知识产权案件审理16年来,这起商业诋毁纠纷是他印象最深刻的案件之一。
被告樊某在郑州经营一家汽车维修公司,因与河南某补胎公司存在利益纠纷,长期在不同网络平台发布针对该补胎公司的辱骂、贬低性言论60余条。该补胎公司便向郑州市中院提起诉讼,要求樊某停止侵权,赔偿损失,并公开赔礼道歉。
“庭审中,樊某承认了自己发帖的事实,但他始终认为自己发表的言论是正常监督,不属于商业诋毁。”负责审理该案的郑州市中院民五庭副庭长薛永松说:“涉案两家企业经营范围基本相同,属于同业竞争者。有关部门经过认真调查核实,证明樊某所说河南某补胎公司产品质量问题并不存在。樊某长时间持续发布贬低性言论,给对方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造成了减损。”
由此,法院依法判决樊某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在相关网络平台发布声明,以消除对河南某补胎公司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造成的不良影响;赔偿河南某补胎公司经济损失及维权费用共计16万元。樊某不服,向省高院提起上诉,案件交到了赵筝手中。
由于涉案企业为省内知名企业,这起案件在汽车维修行业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二审中,樊某提交了几十份公证材料及国家标准用来自证。为了最大限度化解矛盾,赵筝组织了多次庭前调解,但双方依旧针锋相对。
“你们公司产品质量有问题,我在网上说的都是真话!”“有关部门已经调查了,你的说法毫无依据,给我们公司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你必须赔偿损失”……庭审现场,双方围绕樊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商业诋毁这一焦点展开充分辩论。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赵筝介绍,樊某与河南某补胎公司属于竞争关系;樊某的相关行为已超出了正常商业合理批评和评论的界限,造成河南某补胎公司商誉受损,因此,法院认定樊某的行为构成商业诋毁。最终,省高院驳回了樊某的上诉,维持原判。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也是企业最有效的“定心丸”。“这起案件向社会传达了一个鲜明的信号——对于诚信合法经营企业,法律永远会为你保驾护航。”赵筝说。
近年来,众多扎根于河南的本土企业迅速成长、走向全国。在这些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仅有创办人励志拼搏的动人故事,也有人民法院护航创新发展的司法担当。
五年来,全省法院以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更好地保障科技创新、维护公平竞争、促进文化繁荣、服务对外开放。全省法院共审结10.9万起知识产权案件;制定河南法院《落实〈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五年规划〉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司法环境;推动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牵头建立全省知识产权技术调查官、咨询专家库,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制机制。
“加大对关键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保护力度,让真创新受到真保护,高质量受到严保护,这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省高院民三庭庭长冯童说。
“现在‘出海’,心里更有底了”
11月5日,省律师协会会议室,一场法律服务赋能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交流会正在进行。在涉外法律专家围绕知识产权保护、涉税风险防范等问题精准授课后,涉外律师摆起服务小摊,面对面为跨境电商企业答疑解惑。
“遇到有人抄袭我们的店铺爆品,这是不是侵犯了我们的知识产权?我们该怎么办?”在一处小摊前,一家跨境电商企业负责人语气中透露着焦虑。
“产品上架前是否已经在目标销售国申请了相关的知识产权?”“长远看,必须进行知识产权全球布局,从外观设计、结构构造等多方面构筑知识产权护城河,防患于未然……”郑州市律师协会涉外委员会执委、北京浩天(郑州)律师事务所律师彭逸豪仔细询问细节,并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令企业头疼不已的难题,在专业帮助下逐渐显现出清晰的解题思路。
这场接地气的摆摊问诊,是今年以来我省涉外法律服务主动靠前的一个片段。
对外开放向前推进一步,涉外法律服务就要跟进一步。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涉外法治服务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尺。“不靠边、不临海,但河南涉外法律服务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超乎想象!”彭逸豪曾在英国留学,在上海一家律所从事过跨境投资相关法律服务,他深有感触地说。
这种感受,得到了市场主体的强烈共鸣。位于洛阳的河南柯伦汽车配件有限公司产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负责人段磊坦言曾经有过商品被模仿等“成长的烦恼”,“耗时耗力,‘学费’没少交”。如今有了河南的专业律师团队的帮助,他们在销售环节建立了风险模型和预警机制,最大限度规避交易风险;还制定了详实的全球知识产权布局方案,清扫顺利“出海”的法律障碍,“现在‘出海’,心里更有底了”。
企业与律师一致好评的背后,是我省涉外法治服务的加速跑。去年9月,我省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两办”名义印发加强涉外法律服务工作的文件,擘画出“打造中部地区涉外法律服务新高地”的清晰蓝图。
在强有力的政策引领下,一条高效协同的涉外法律服务供应链正加速形成:律师、公证、仲裁、调解等资源被有效整合。我省确定35家律所入选涉外律所资源库,803名律师跻身涉外律师人才库,2024年,我省律师涉外事务量同比激增264%。
在全国首个省级涉外法律服务中心——位于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河南省涉外法律服务中心里,咨询电话铃声不断响起。这里不仅提供涉外律师咨询、国际商事仲裁等服务,还通过涉外法律服务网,将专业支持辐射至全省乃至更广区域。
服务要主动。今年7月上旬起,省涉外法律服务中心开展了法律服务进企业活动,由专业人员组成宣讲团队,先后走进牧原集团郑州研发中心、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卫华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靶向了解需求,将精准、务实、高效的全周期涉外法律服务送上门。
从会议室里的零距离交流,到深入企业的上门式服务,一张日益密实的涉外法律服务防护网正在织就,不仅兜住了企业出海的风险,更支撑起内陆省份对外开放的底气。
编辑:王友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