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洛阳篇丨治理精进 新篇共绘

2025-11-17大河网-河南日报

洛阳市公安局西工分局民警在城市阳台巡逻。张国锋 摄

民警在开展护校安园工作。张国锋 摄

洛阳市洛龙区人民法院开展司法护企活动。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供图

  □本报记者 肖遥 吉小平

  当国庆节的人流涌向千年古都,当洛河两岸的霓虹点亮万家灯火,当社区民警肩头佩戴的警灯在夜色中闪烁如星,这座平安之城,正书写着祥和的新时代华章。

  近年来,洛阳市以平安创建为引领,构建起一张覆盖全域的平安网络。“警情下降25.9%、治安警情下降32.2%”,这组数字的背后,是洛阳市平安建设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的转变。

  9个新建、6个改扩建规范化县级综治中心,2.3万余平方米的“一站式”服务空间,88个常驻部门、130个轮驻部门、71个随驻部门的“三驻”工作体系,让平安建设真正走进群众。

  在洛阳,平安建设不是一个名词,而是对每个生命、每个家庭的深情守护。

  1 平安网络: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三色预警”机制如明灯照亮平安之路,将非警务警情分流化解纳入考核、纳入问责、纳入检查,平安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叩门解忧”让干部走进群众心里,“三级巡防”让平安触角延伸到每个角落,“非警务警情分流化解”让社会资源精准配置。

  洛阳市创新打造“三色预警”机制,将矛盾纠纷化解关口前移,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的转变。

  在洛阳,平安建设已深入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社区民警走街串巷,成为群众的“贴心人”;景区民警主动服务,成为游客的“守护者”;企业民警“万警助万企”,成为企业的“贴心人”。

  宜阳县公安局张坞派出所成为洛阳首个国家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3个省级、27个市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遍地开花。“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潘丹勇扎根社区16年,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温暖民心。“社区民警接触最多的就是群众。每天群众找我反映问题,都是对我的信任和考验。”潘丹勇的话,道出了洛阳公安的初心与使命。

  2 平安机制: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

  在洛阳,平安建设已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治理格局。“府检联动+综治中心”,洛阳高新区检察院创新打造矛盾纠纷“一站式”化解平台,接待来访群众47人次,核查办理11件线索,联动化解5件矛盾纠纷,让检察力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绽放光彩。

  “府院联动”机制如金桥贯通,让破产处置“积极拯救”与“及时出清”并行不悖。195家企业有序退出市场,17家困境企业涅槃重生,洛阳法院用司法力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优化营商环境是‘一把手’工程”,洛阳两级法院将这一理念化为行动,以“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支点,撬动洛阳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绿标签”制度如一道绿色信号,让涉企案件“快车道”畅通无阻。当天立案、当天流转、高效分流,洛阳法院以“精准分流+专业调处+速裁快审”的“递进式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模式”,将司法服务送到企业心坎上。2025年上半年,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调解率36.21%,较去年同期提升10.77%,4家基层法院调解率超40%。

  “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洛阳公安以“基层基础提质年”为载体,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全面加强派出所工作。市辖区公安分局派出所警力占分局总警力的50%以上,社区民警占派出所总警力的50%以上;县(区)公安局已达“两个40%以上”;派出所所长、社区民警“双进率”动态保持100%。基层警力的不断充实,让平安建设基础更牢、行稳致远。

  3 平安实践:从“坐堂问案”到“源头治理”

  在洛阳,平安建设已从“坐堂问案”走向“源头治理”。洛阳中院主动向党委、政府报送司法大数据分析预警,为社会治理提供“司法智慧”,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民转刑”专项分析报告、社会治理预警报告、司法建议,让法院从“坐堂问案”走向“助推源头治理”。

  洛龙区检察院“醉驾案件‘集审同治’四维工作法”,让醉驾案件“集约化办理”,大幅缩短办案周期,统一司法尺度,确保“同案同判”。这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司法公信力的彰显。孟津区检察院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难点问题”为突破口,依法开展打击犯罪、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让平安建设在基层落地生根。

  西工区检察院针对辖区民宿内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和遭受侵害案件的发生,发出检察建议书,推动全面摸排、加强监管、深化宣传。以检察力量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司法行政系统贯彻落实“大司法行政”理念,全面提升司法所履职能力。2024年,全市村级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3.78万件,乡镇(街道)调委会化解重大纠纷1.96万件,基本实现“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人民调解成为平安建设的“第一道防线”。

  在洛阳,平安建设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在龙门石窟景区,民警联动景区工作人员疏导人流车流、寻找走散孩童,让游客安心游览。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洛阳文旅“顶流出圈”的背后,是平安建设的坚实保障。“万警助万企”让警企关系变为“零距离”,1212名包联民警,走访1570家企业15650次,解决2969余个问题及风险隐患。

  4 平安创新:从“人工管理”到“智慧赋能”

  在洛阳,平安建设已从“人工管理”迈向“智慧赋能”。社区矫正实现市、县两级“智慧矫正机构(中心)”全覆盖,完成从人工到智能、从线下到线上的监管全新转变。

  “心启航——走进阳光”心理健康项目为9000余人次开展心理安全风险测量,进行个性化心理咨询,对重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让矫正对象“心有所安”。

  普法宣传以“场景化、数字化、精准化”破局传统普法困境,“一县一品牌”培育“孟小鲤”“涧小西”等法治IP,“甘棠说法”“龙鲤说法”“西工律师说法”等专栏用600余个婚恋、反诈等普法短视频实现群众“指尖学法”零距离。洛阳市“开学法治第一课”直播观看人数超10万人,让法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警种融合、打防衔接”,加快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以“打击反哺防范、防范支撑打击”为牵引,推动专业力量与基础防控互补,以“精细为钥”破解治理难题,以“提质增效”助力平安建设。

  “平安护苗”“用爱监护”“雨霁启航”政法工作三大专项行动如春风化雨,为城市平安织就一张温暖而坚韧的守护之网。这些专项行动不仅关注未成年人的安全,更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为他们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

  5 平安未来:从“平安洛阳”到“幸福洛阳”

  平安,是民生所盼,是发展之基,是幸福之源。洛阳市“十四五”期间的平安建设工作,以高水平平安建设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让群众在平安中感受幸福,在和谐中拥抱希望。

  展望“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开局,洛阳市将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平安洛阳建设。洛阳市政法系统将以平安创建为引领,织密平安建设“一张网”,筑牢平安建设“防火墙”,锻造平安建设“法治引擎”,构建平安建设“检察防线”,夯实平安建设“社会基础”。

  在洛阳,平安建设已融入城市血脉。从社区民警的日常走访,到景区民警的主动服务;从法院的“绿标签”制度,到检察院的“醉驾案件‘集审同治’”;从司法局的“一县一品牌”普法,到社区矫正的“智慧赋能”,平安建设已成为洛阳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底色。

  从平安创建到“平安洛阳”,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这座千年古都,正以平安为底色,书写着新时代的幸福篇章。平安洛阳,不仅是一幅“人民有安全感、社会有稳定感、发展有保障感”的幸福新画卷,更是一座城市对人民最深情的承诺。

编辑:陈梦伊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