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洛阳篇丨民生关切 新景如织

定鼎门社区邻里中心。定鼎门社区供图

洛阳目前已建成老年助餐服务设施581个。黄政伟 摄

重三社区“共享奶奶”志愿服务队。重三社区供图

2025年洛阳市金秋招聘月暨“大就业”巡回招聘活动现场。洛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供图

“洛小蜂”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古城街道供图

□本报记者 肖遥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曹润泽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十四五”以来,洛阳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基层治理创新、完善民生保障体系为抓手,用心用情破解群众急难愁盼,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攀升,在河洛大地铺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幸福图景。
1 多措并举稳就业 筑牢民生“压舱石”
“一证在手,就业不愁!”夜幕降临,在洛邑古城景区周边,汉服妆造店鳞次栉比。今年31岁的王玉莹便是其中一家汉服妆造店的店长,这位二胎宝妈通过培训学习后掌握了一技之长,持证上岗,不仅增收有了保障,也干出了一番新事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一头连着经济脉动,一头连着万家灯火。洛阳市始终将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持续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先后出台相关政策、举措,多措并举促就业、保民生。
“十四五”以来,洛阳累计举办青年招聘活动超500场,发布市场化岗位110.4万个,让求职者与岗位实现“双向奔赴”;完成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77.96万人次,评价发放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和技能等级证书共123.92万本,让“一技在手”成为群众就业增收的“硬支撑”。
同时,洛阳大力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开展创业培训6.5万人次,发放创业培训补贴2176.8万元;发放生活补贴1.72亿元,惠及青年人才4.3万人次,让青年留洛安业更有保障。
数据见证成效:“十四五”期间,洛阳城镇新增就业70.3万人,以扎实举措筑牢民生“就业底盘”,为现代化洛阳建设注入人才动能。
2 邻里中心嵌民心 构建生活“幸福圈”
“食堂就在家门口,干净卫生、价格实惠,确实很方便。”在洛龙区开元路街道定鼎门社区邻里食堂,社区居民陈国建边吃边称赞。
近年来,洛阳市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邻里中心作为推进城市更新、加快公共服务进社区的重要抓手,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
去年9月,洛阳成功入选国家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城市,通过集中整合邻里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等功能,构建“片区—社区—小区”三级邻里中心服务体系,以“一老一小”需求为重点,推动政务代办和文化、教育、养老、医疗、体育六大类基本公共资源下沉至群众身边。
同时,洛阳市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经营管理模式,注重用好市场力量,持续探索创新“公建民营”“场地换服务”“收益共享”等“公益+市场”运营模式,引进优质市场主体,持续为群众提供低价优质服务,推动邻里中心建设常态长效。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邻里中心363个,今年年底前,将完成50个邻里中心提质升级,加快形成符合政策导向、具有洛阳特色、可推广复制的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运营模式。
3 多元共治聚合力 基层善治暖民心
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也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加装的电梯平稳运行,暑期托班解决看护难题,家门口的维修铺随叫随到……如今,在洛阳城乡社区,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
“1300元基金撬动暑期托班,还实现结余反哺基金池!”涧西区武汉路社区通过社区慈善基金,回应居民需求,撬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重三社区充分发挥自治、自乐、自愿“三自”组织作用,孵化培育“共享奶奶”志愿服务队等“三自”组织22支,开展活动已达200余场次,参与居民从30人增至1000余人。
“以前是城市的‘匆匆过客’,现在是社区的‘治理主人’,这种归属感太珍贵了!”在涧西区南昌路街道,美团骑手郭鑫涛道出新就业群体的心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近年来,洛阳市聚焦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接触面广的特点,搭建“暖心服务+参与治理”双平台,推动新就业群体从“城市过客”变身“治理主角”。
去年8月,涧西区南昌路街道和中弘中央广场社区,分别与美团平台签订骑手友好街道、骑手友好社区共建协议,全省首个骑手友好街道、社区正式落户洛阳;在洛龙区古城街道,由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组成的“洛小蜂”志愿服务队,身着“红马甲”穿梭在街头巷尾,通过“随手拍”渠道广泛征集各类民生问题线索150余条,解决私搭乱盖、安全隐患整治、孤寡老人送餐等问题60余件。
目前,全市建成“骑手友好社区”932个,暖心驿站1034个,构建“15分钟服务圈”,引导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1100余人到社区报到,发挥“移动探头”作用,让基层高效能治理更有活力。
4 “五级四类”暖服务 绘就幸福“夕阳景”
截至2024年年底,洛阳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47.6万人,老龄化率达20.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老年人口呈现出增速快、高龄化和空巢化的趋势。
随着老龄人口占比持续提升,如何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品质?近年来,洛阳市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强化各类要素保障,优化服务供给格局,积极构建覆盖城乡、普惠可及、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
在西工区行署路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只需8块钱就能吃上一荤两素的可口饭菜。助餐服务作为养老首要需求,洛阳已建成581个老年助餐服务设施,为181万余人次提供服务。
洛阳市积极构建“五级四类”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成街道、社区、小区级养老服务设施888个,家庭养老床位9321张,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84个,村级集中互助、小型集中、居家助老服务站点1185个。
调整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为老年人提供4大类24项基本养老服务。争取12个城企联动普惠养老项目,1400张养老床位按约提供普惠服务。建成38家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率达到100%,为老年人提供医养照护服务。
“十四五”期间,洛阳市先后被确定为医养结合、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安宁疗护、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等7个国家级试点,绘就老人幸福“夕阳红”。
从就业实效到邻里烟火气,从治理新力量到幸福夕阳景,洛阳市用一桩桩民生实事、一幕幕温暖场景,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注脚,更以千年古都的历史厚重与时代活力,诠释着“人民至上”的深层意蕴。
“十四五”以来,洛阳以就业筑基、以服务便民、以治理聚力、以养老暖心,将发展的“大手笔”落细为民生的“小确幸”,让数据背后有温度、政策落地有力度、群众感受有厚度。这不仅是洛阳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色,更是新时代地方治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鲜活样本,彰显着一座城市对“国之大者”的深刻领悟与自觉担当。
潮涌河洛启新程,民生画卷续华章。未来,洛阳必将以更宽视野、更实举措、更强担当,持续深耕民生沃土,让就业更具品质、生活更添暖意、治理更显效能、养老更有保障,在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的征程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洛阳智慧与力量,让河洛大地的幸福图景在新时代的壮阔浪潮中璀璨夺目。
编辑:陈梦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