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可获省级财政奖励!河南发文培育“两业融合发展区”

2025-11-17大河网

大河网讯 中创智领从传统煤机设备生产商升级为全球智能化成套装备供应商,其智慧园区通过150台机器人、30台AGV车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生产效率提升200%,这是河南推动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一个生动缩影。

如今,这样的“融合”实践将从企业层面升级到区域层面。

近日,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河南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区培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培育一批两业融合发展区,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区域级的“样板间”。

为何要建“融合区”?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

过去,河南在“两业融合”上的探索多聚焦于企业试点。此次《通知》则是将培育主体从企业提升至县(市、区)和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政策支持将从鼓励“单个企业转型”升级为推动“整个区域生态重构”。

卫华集团大数据中心。(大河网资料图)

根据《通知》设定的目标,河南将分年度、分批次培育20个左右“创新发展活跃、质量效益显著、生态体系健全”的两业融合发展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做法。

谁能申报?“硬指标”与“软实力”并重

要想成为“融合区”,申报主体需要满足明确的“硬指标”。

对于县(市、区),要求上一年度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对于开发区,要求上一年度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同时,区域内的制造业增加值或营业收入占比需达30%以上。

中创智领灯塔工厂。(大河网资料图)

除了经济规模,更看重“软实力”。《通知》要求,申报区域必须在推动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制造业等方面已取得明显成效,能够发挥显著的引领和辐射带动效应。

“融合区”要做什么?八大任务绘就“路线图”

《通知》为未来的两业融合发展区规划了八大重点任务,明确了“建设路线图”。

其中明确,要完善政策体系,要求地方制定具体的支持政策,在人才引进、要素配置、市场准入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融合新路径,支持制造企业拓展“产品+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也鼓励服务企业向制造环节延伸(服务衍生制造)。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重点发展工业互联网、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模式。建设应用场景,推广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打造智能工厂、智慧供应链等新场景。培育融合主体,做强产业链龙头、“链主”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各类市场主体。打造平台载体,建设工业设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中试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项目,建立动态管理的重点项目库,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加强品牌赋能,开展品牌提升行动,打造一批“两业融合”的领军品牌。

有何激励?给予“真金白银”支持

《通知》还明确了有力的保障措施。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将统筹利用省级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入选的两业融合发展区所在县(市、区)或开发区给予一次性奖励。同时,鼓励各省辖市(含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配套资金和政策,共同支持两业融合发展区建设。

《通知》明确,申报工作原则上每年组织一次。各省辖市(含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可推荐2个申报主体,编制三年建设方案,于2025年12月15日前联合报送。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将组织综合评定,首批计划公布5个左右的省级两业融合发展区。

业内专家指出,此项政策的出台,是河南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在全省范围内布局区域级的“融合试验田”,不仅是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制高点上迈出的关键一步,更是为“十五五”时期全省两业深度融合发展进行的提前布局和率先行动。这项工作的启动,将为未来五年全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行探路、积累经验,通过形成“制造+服务”的产业集群效应,实现“1+1>2”的融合发展效果,有望提升河南的产业竞争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而持久的动能。(李连凡)    

编辑:陈梦伊  审核 :银新玉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