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年神都到新晋顶流,这座城凭什么“长红”?
伊水河畔,生产车间内机械臂快速挥舞;黄河岸边,大乙烯项目工地桩机轰鸣;洛邑古城,汉服与古建筑“撞了个满怀”——这组产业发展与文旅融合的鲜活镜头,正是洛阳这座千年古都奔跑在现代化赛道上的生动注脚。
从“一五”时期“十大厂矿”奠定工业根基,到“十四五”末剑指6000亿元经济总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76个春秋里,洛阳把老工业基地的厚重家底,酿成了创新发展的澎湃动能。
4083家创新平台扎堆、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速超37%,昔日的“工业摇篮”早已蝶变成创客们的“梦工厂”。
老工业基地如何实现“换道超车”?洛阳给出了精彩答案:从“一五”时期重工业“一条腿走路”,到如今“四新一装备”多点开花,洛阳完成了华丽转身。
宁德时代洛阳基地“四箭齐发”,未来将撑起两千亿级产业集群;百万吨乙烯项目开工,推动中原石化向高端化迈进。

宁德时代洛阳基地“四箭齐发”
更令人振奋的是,洛轴巨型轴承配套空间站、中硅高科材料助力“中国芯”,17条优势产业链今年将突破5200亿元大关,助推洛阳成功跻身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50强!
城乡发展的“温差”曾经是洛阳的痛点,如今成了亮点。
城市在长大:中心城区从803平方公里拓展到2229平方公里,呼南高铁开工让“十字形”交通枢纽即将成形。

洛河洛阳城区段
乡村在变美:嵩县中药材集群茁壮成长,506公里农村道路焕然一新,2024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达6.7%,嵩县、新安县跻身省级和美乡村先导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美乡兴”的图景正徐徐展开。
文旅成为“顶流网红”:洛邑古城汉服巡游成现象级IP,老君山雪景刷爆全网,2024年洛阳接待游客1.53亿人次、收入超1200亿元;隋唐中轴线、五大都城遗址博物馆群加速推进,牡丹文化节、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接连举办,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的转变,让千年文脉成为发展“软实力”。

栾川老君山

龙门石窟游人如织
工业城实现了“生态逆袭”:过去的污染窘境,如今变成了黄河孟津段“幸福河湖”、伊洛河“美丽河湖”的生态答卷,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50%。国家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的“金字招牌”,见证着洛阳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从“一五”时期的行政管理,到如今“以企观政”的高效服务,洛阳的治理温度暖了民心。

龙门实验室立足中原、智造中国、装备世界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洛阳将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按照省委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建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创新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生态宜居城市、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国际人文交往中心。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当工业基因邂逅创新活力,当古都底蕴融合现代文明,洛阳正聚焦“1+2+4+N”目标任务体系,以“河洛潮涌千帆竞”的姿态,让河洛大地开满创新发展之花、文旅融合之花。

(记者 陈学桦 范坤鹏)
编辑:祝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