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河洛文化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宝藏”?这份指南请收好

2025-11-18大河网

 大河网讯 11月14日上午,第十九届河洛文化研讨会期间,14位河洛文化研究者和相关领域代表围绕“文化繁荣兴盛背景下的河洛文化传承与发展”主题作交流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终身荣誉教授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刘庆柱从“分子生物学”探索“河洛文化”对中华文明多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科学解读

河洛文化不是一般的古代区域文化,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区域文化中的“核心区域”文化,乃“中国之‘中’”,属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根”文化。从“三代”的“华夏文化”,到汉唐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河洛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汉武帝时期,伴随着函谷关从灵宝东移至新安,促进了汉唐时代河洛地区与关中地区的“一体化”,使“汉唐两京”成为“汉唐盛世”的“中心”。汉唐时代河洛地区的古代都城、帝王陵墓、礼制建筑与宗教遗存等许多重要考古发现,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河洛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核心作用。同时它们又集中反映在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时从“长城地带”的“平城”(今山西大同)徙都洛阳,开创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大发展的政治、文化格局,从华夏文化发展而来的中华民族文化在河洛地区被北魏王朝认同,河洛文化也成为多民族形成的“国族”——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承哲: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 构建河洛文化传承发展的现代化体系

    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承载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等核心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更是连接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要深刻认识构建河洛文化现代化传承发展体系的时代意义,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河洛文化发展的新要求,打造河洛文化传承发展现代化体系的“四梁八柱”,扎实推进“十五五”期间河洛文化传承发展的重点举措,深化实施“河洛文化探源工程”,着力打造“黄河—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建设“河洛文化数字化国际交流中心”,系统推进“河洛文化入岛交流计划”。

  台湾联合大学客家研究学院原院长、文化观光产业学系教授晁瑞明:以河洛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 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同为中原汉文化南迁的重要分支,共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在中国台湾,客家人与闽南人(河洛郎)构成了社会的主要群体,其文化形态、民间信仰与生活方式无不印证着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根源。将这两种“同根同源、和而不同”的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蓬勃的创新活力不仅为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提供了独特路径,更为深化两岸文化交流、促进同胞心灵契合提供了坚实平台。以文化为舟,以旅游为桨,必将推动两岸同胞携手同行,共同迈向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二级研究员温宪元河洛文化在新时代保护传承的创新逻辑

   河洛文化的生成是地理奠基、政治赋能、文化融合三大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始终以“中和”(和谐平衡)、“大一统”(国家统一)、“崇德尚礼”(道德伦理)为核心价值。河洛文化的价值基础,在于河洛的沃土先后哺育过儒家、道家、佛家以及玄学和理学这五大学说学派,而这些学说学派正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核心内容,在河洛成长壮大并传衍四方,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和中国历史的走向。要运用数字化技术驱动河洛文化的表达与传播,创新传播方式,打造数字传播平台,推动产业融合,开发数字文旅产品,积极探索人文经济学,推动河洛文化保护传承高质量发展。

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徐日辉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与万年伏羲文化之探讨

伏羲文化作为中国本源文化,“一画开天”告别蒙昧历史,开启华夏文明。随着考古学的发展,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大地湾遗址等最新发现,为伏羲初兴在距今1万多年前提供了重要支撑,尤其是对丰富文献记载的验证,成为重新架构伏羲初兴年代的基础。伏羲部族在中原大发展过程中,新密一带居于十分重要的中心环节,特别以嵩山余脉横跨登封、巩义、荥阳、新密四县区的浮戏山最为悠久,以及周边相当丰富的历史遗迹。“浮戏”与“伏羲”古音相近,所以“浮戏山本是伏羲山”。因此,新密市在弘扬伏羲文化的同时,应更加精细化地研究、厘清伏羲传说与具体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联程度,从文化实践层面考察,融合文献、考古与民间传承等多个维度,增强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全面性,提升新密作为早期伏羲文化发展和传播核心区域的坚实地位。

福建龙岩学院教授张佑周加强两岸客家宗族文化互动 助力两岸融合发展

台湾客家各姓氏宗族都会组建宗亲会,在加强台湾岛内交流的同时大力促进两岸客家宗亲交流,加强两岸客家宗族文化互动。祖国大陆客家成立宗亲会的姓氏虽然不多,但也有不少姓氏或者以已有的宗亲会,或者以各姓氏宗祠、始祖的名义通过修建宗祠,修纂并接续两岸族谱,接待回祖籍地寻根谒祖的台湾宗亲等方式,开展两岸宗亲宗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助力两岸融合发展。因此,加强两岸客家宗亲组织的交流,促进了两岸融合发展。鼓励两岸客家宗族联合修宗祠纂族谱,增进了两岸宗亲血缘亲情。鼓励台湾客家回祖籍地恳亲祭祖,加强两岸宗族文化交流互动。

赣南师范大学客家研究中心教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钟俊昆:两岸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与实践逻辑

闽粤赣不断深化客家文化传承与创新,积极推进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建设,通过非遗展演、沉浸式项目启动、市集展销等形式,全景式展现了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成为两岸客家文化旅游的重要载体。客家民俗文化旅游是将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的重要途径。要扩大两岸客家社团和宗亲组织的联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民俗文化景观,大力促进乡村产业融合转型发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推动客家乡村生态建设,推动客家乡村人才建设,促进客家乡村产业、文化、生态全面发展。

洛阳市社科联二级巡视员杨延武加大河洛文化研究保护开发力度 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繁荣兴盛之路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和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河南厚重历史文化的独特标志和最大特色。全面做好河洛文化研究保护开发,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和文旅强省建设,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使命担当,是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文化繁荣兴盛之路的灵魂旗帜。要认清河洛文化及其在国家文化繁荣兴盛中的基本定位,加大对河洛文化研究保护开发力度,高举保护传承弘扬河洛文化大旗,做实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搭建根亲文化合作交流平台,提升河洛文化研究传播能力,支持河洛文化核心区建设。

河南省政协香港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香港会员分会主席何威河洛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范式与路径探索

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源头,河洛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关乎文化根脉的赓续。然而,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中,依赖文字与实物的静态传承模式,正面临受众断层、传播力式微、体验感不足等严峻挑战。因此,系统性推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将数字化新媒体视为战略性工具,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是技术的叠加,更是一场涉及文化叙事、传播范式与价值实现路径的深刻变革。河洛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发源地,承载着“根”与“魂”的象征意义。因此,通过数字化等手段,生动、深刻地展示河洛文化与整个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独特魅力,是破解“去中国化”图谋、增强台湾同胞文化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的有效途径。

湖北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易德生:科技考古视角下早商王朝的青铜资源及其获取方式

众所周知,夏商周三代为中国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铜矿、锡矿及铅矿等青铜资源及这些金属矿产所冶炼而成的青铜原料(铜料、锡料和铅料),都是极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物料。

三代王朝青铜原料的来源在哪里?如何控制青铜资源、青铜原料?如何分配及是否存在远距离的运输?先秦两汉等早期文献基本没有记载,就目前而言,仍然是个很难完全回答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考古尤其是科技考古是主要的方法。目前而言,科技考古方法主要是铅同位素比值法和微量元素示踪法。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研究员许桂灵: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的河洛文化保护传承新使命与新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河洛文化的保护传承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河洛文化保护传承的根本保障,“两个结合”是河洛文化保护传承的方法论核心和必由之路。河洛文化的保护传承要坚持以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通过健全系统性保护传承机制和创造性转化路径,推动河洛文化在当代社会有效活化、广泛传播与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化保护与智慧化传播相融合的新型文化传承体系,是推动河洛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创新的关键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河洛文化的保护传承需大力弘扬这一传统,积极探索“学术研究—国际传播—产业转化”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

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博士生陈翊瑄:河洛根脉润青年 两岸同心促融合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两岸文化融合的研究者,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对于当代台湾青年而言,河洛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族谱上的冰冷文字,还是“河洛郎”的遥远称谓?直到我深入梳理历史脉络、走访两岸多地才深刻认识到:河洛文化不仅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和核心,更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文脉相通的有力见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主动踏上寻根之旅,通过参与文化研学、非遗实践、青年交流活动,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身份。而今天在开封举办的河洛文化研讨会,正是为两岸同胞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我们能够跨越海峡的阻隔,在这里共同探寻文化根脉、共话融合发展。

香港孝道文化联合会会长潘树仁:河洛文化的大道多边主义 繁荣兴盛的衍慧与传承发展的融合

河洛先祖通过观测天象,厘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建构起昆仑文化的同心圆宇宙模型,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石。从传统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到现代复杂的社会网络,河洛文化始终展现出多边发展与包容的特性,使五十六个民族和谐共处、璀璨多元。这正如七色虹光,源于红、绿、蓝三原色的融合汇聚,苦痛之后焕发新生,展现出无限可能的美丽前路。此外,河洛文化所蕴含的一体多元、多边融合的智慧系统,也是应对当今世界纷争与挑战的重要门径。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安国楼:司马光与洛阳独乐园

北宋司马光,字君实,宋陕州夏县人,神宗熙宁四年以判西京(治今河南洛阳市)御史台的闲差身份,卜居洛阳十五年,专注编撰《资治通鉴》,“独乐园”成为其长居生活之地、读书著述之所。在独乐园期间,其主要精力是读书和著述。每天“看书至夜分,乃自罨火灭烛而睡。至五更初,公即自起,发烛点灯著述,夜夜如此”。经历十几年,乃成就其鸿篇巨制《资治通鉴》。因此,本不起眼的独乐园乃“因人而重”,其简朴、独特的生活情调和精神追求受人仰慕。之后,经历南宋至元明清,独乐园遗址得以长期存留下来,成为令人景仰的一方圣地。时至今日,千载过往,洛阳仍有其独乐园遗址所在,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传承维护,弘扬其精神意涵。(文/祝传鹏 魏蔚 图/李彤)

编辑:祝萍  审核 :郭同欢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