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文物一旦被赋予故事性 “那它就会醒来”

2025-11-19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唐诡3》中苏无名拿起金简朗读 视频截图

武则天金简 河南博物院官网/图 制图/首席编辑 杨芳芳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王佳卉

  近日,《唐朝诡事录3》(简称《唐诡3》)中的武则天金简相关话题上了热搜。

  这枚由黄金锻造的简片,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现存河南博物院。近日,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独家采访了小说版《唐朝诡事录》的作者、同名剧版编剧魏风华,了解金简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金简背后的女皇心路

  《唐朝诡事录3》中,金简的出现总是伴随着紧张悬疑的气氛,在《成佛寺的哭声》单元,这枚金简牵连出成佛寺夜哭、少女失踪、宫廷秘斗等多条线索,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

  现实中的武则天金简,其故事性丝毫不逊于电视剧情节。

  据公开资料,1982年,河南登封一农民在嵩山峻极峰采药时,偶然在石缝间发现了一枚金色的长条片,上面刻有文字。这枚不起眼的“金片”最初被命名为“武则天除罪金简”,后改名为“武则天金简”,是中国现存唯一一枚与武则天直接相关的可移动文物。

  武则天金简现藏于河南博物院,长36.20厘米,宽8厘米,重223.5克,含金量在96%以上,整体无纹饰,其上双钩錾刻铭文3行63字:“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太岁庚子七月甲申朔七日甲寅,小使臣胡超稽首再拜谨奏。”

  这段铭文透露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公元700年,77岁的武则天派道士胡超赴嵩山峻极峰投下这枚金简,旨在向天地祈福除罪。铭文中“好乐真道长生神仙”揭示了武则天晚年的信仰追求。而“除武曌罪名”则是道教请求解除灾祸、获得长生的专用术语。

  史书记载的武周往事多藏于碑刻与典籍,而金简作为她与上天的“私话家语”,填补了史料空白。

  魏风华认为,这枚武则天金简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和文物价值,是文物证史的范例,使人们更能了解武则天晚年的心路历程,进而深刻理解武周时代的种种。

  从线上观剧热到线下文博热

  为何选择将武则天金简植入剧情?魏风华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武则天派人投掷金简,千年后被发现,其实这本身就充满神奇性,让你在瞬间感受到真实历史的震撼。”

  他进一步解释道:“这个单元的故事,恰恰与天后有关,自然就想到这枚金简,而且特别贴合故事的设置。故事中,金简绕了一圈,最后再次在嵩山被投掷,与现实完成闭环。”

  这种历史与戏剧的结合产生了积极的文旅效应。魏风华观察发现,有很多观众在看完《成佛寺的哭声》单元后,想马上去郑州,去河南博物院欣赏武则天金简。

  从观剧到访古,已成为当下文化消费的新趋势。《唐诡》系列中的唐四鸾衔绶纹金银平脱镜等宝物,在历史上都有实物对应,这种严谨的考据态度赢得了观众好评。

  魏风华对河南的文博资源印象深刻,他说:“河南地处华夏之中,是华夏文化极重要的发源地。河南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仅有一座古都,而是有一串古都。围绕着这些古代历史和文明坐标的是更为广博的中原文化,河南出土的珍贵文物数不胜数。”

  魏风华说:“博物馆里,很多文物本身其实是沉睡的,而一旦被赋予故事性,那它就会醒来,就会被更多人所关注,更多的人也会由此产生了解我们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愿望。”

编辑:陈静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