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运”河南,向海向前!
大河网讯 黄河之水奔流向海,中原大地一心向“蓝”。不沿江、不靠海,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始终怀有通江达海的梦想。
11月5日,平顶山港正式开港运营,成为继周口、信阳、漯河之后河南第4个货运通航城市,河南通江达海蓝图再次被勾画。

根据规划,到2035年,河南水运通航里程将突破3200公里。不沿江、不靠海,内陆大省河南为何要不遗余力向“海”而行?
河南的“通江达海梦”
从数百年前的水运兴盛,到20世纪搁浅败落,再到如今重新发力……航运,可谓河南挥之不去的梦。
河南虽地处中原,水资源却相当硬核:淮河、沙颍河、唐河、沱浍河……全省规划航道里程将突破3200公里。
“通江达海”不再是沿海省份的专利,河南正通过“内河航运+沿海港口”联运模式,让货物从家门口直接漂洋过海。

河南省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图。
河南作为全国唯一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的省份,境内流域面积10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条。
目前,全省已经初步形成了沙颍河、淮河两条通江达海通道,经江淮运河、京杭运河,向东南可达长三角世界港口群,向北可达连云港。周口、信阳、漯河、平顶山4个货运港口已投入运营,洛阳、南阳、许昌3个客运码头也已建成。
此外,贾鲁河复航工程等新项目也在推进,未来从郑州航空港出发的货物也可借水道直抵长三角。
我省的布局和努力
——2023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将补齐内河航运短板,提升港口服务能级,打造通江达海航运大通道。
——2024年初,河南又将内河航运写进了省政府工作报告;3月份的全国两会期间,河南代表团建议,将中原出海新通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4年6月28日,全省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在郑州召开。会议提出,“打好内河航运发展主动仗,塑造河南综合交通新优势”。

河南省临港产业发展格局示意图。
今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临港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根据规划,河南省将围绕港口货运功能形成“2+8”分层次港口布局,即规划形成以周口港、信阳港为主要港口,郑州、洛阳、南阳、商丘、平顶山、许昌、漯河、驻马店港等8个港口为地区性重要港口。

规划还提到,河南要以 “一纵三横九支”航道为骨架,结合全省产业布局,总体构建“三核引领、五带协同、多点支撑”的临港产业发展格局。
河南为何重启水运?
为何时至今日,河南决定重启水运?其中一个考量因素是——成本。
内河航运运量大、能耗小、污染小,成本更是铁路的三分之一、公路的七分之一,这对于需要大宗商品运输的河南来说很有必要。

发达的水上物流,既可以在消费方面降低城市的生活成本,又可以在生产方面提高本地产业的竞争力。
内河航运的复兴,河南志在必得。
水运兴则产业旺
水运的复兴,不仅改变了物流路径,更重塑着产业格局。
执着发展内河航运的背后,是河南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倒逼产业转型升级、重塑区域发展格局、服务重大国家战略的破局之举。
随着“黄金水道”效益持续释放,河南临港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周口港。
周口港依托“豫东粮仓”优势,2024年完成粮食运输量593万吨,已成为“豫粮外运”的主通道。

信阳港·淮滨中心港。
信阳港主动对接长三角,利用航运成本优势承接产业转移。结合本地实际,研究适宜发展的临港产业,大力支持已有一定基础的适水产业,如船舶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等,招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相关产业向港口集聚,形成“港—产—城”融合发展格局。

平顶山港。
平顶山港可辐射豫西全域及陕西、山西等西北内陆省份,高效承载矿石、化工材料、钢铁、水泥及集装箱等多元化货物运输,为区域物流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按照《河南省临港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到2030年,河南临港产业要实现差异化、特色化、集聚化发展,产业规模超万亿元,形成9个以上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好“运”河南,这场与世界的双向奔赴才刚刚开始。(高利国 王瑞)
编辑:王友振 审核 :郭同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