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走近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 如何当好老人的“小棉袄”

2025-11-20大河网-河南日报

贠倩(中)在参加尉氏县举办的2025年重阳节敬老活动。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赵大明

  从多年照顾失智婆婆的好儿媳到传播孝善文化的乡贤,从奔波在养老服务一线的工作人员到传授护理技能的教师……2025年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名单日前公布,我省有115名个人上榜。近日,记者采访部分上榜人物后发现,他们的故事既映照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动人光辉,也为养老服务工作带来了不少启迪和借鉴。

  传统美德滋养阳光心态

  11月13日,记者来到郑州航空港区三官庙办事处王庄村,56岁的村民陈玉平家中窗明几净,日常用品摆放得整整齐齐。而这看似平常的一幕背后,是陈玉平数倍于常人的付出。

  陈玉平的公公多年前去世,儿子、儿媳白天在外上班。她的婆婆今年94岁,两年前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后无法辨识亲人,还时常翻箱倒柜、随地便溺。“我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清洁房间。”陈玉平说,为婆婆穿衣、洗漱、做饭,搀扶散步、陪伴聊天,都是自己每天的“必修课”,“有时候婆婆半夜起床走动,我也得起来陪着,以免她磕磕碰碰。”

  除了照顾婆婆,身为村妇联主任的陈玉平还常为身边的困难老人送去饮食、清理垃圾等。“在玉平大姐的带动下,村里家家户户都孝敬老人。”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说起这些年的劳累,陈玉平的脸庞上并没有浮现愁苦,而是开朗和坦然。在谈及这些年传播孝善文化的感受时,安阳市文峰区东关街道办事处居民刘付贵,也把“开心”挂在嘴边。

  几十年悉心照料患病母亲的刘付贵,是当地有名的“大孝子”。2011年,他带领家人筹资50余万元,在老家安阳县北郭乡武庄村建成孝善文化广场,并从2015年开始,每年在村中举办“义诊义演千人饺子宴”活动。他还组织志愿者捐款捐物,在白璧镇开办爱心粥屋,免费为孤寡老人等群体提供午餐,已服务20余万人次。

  10多年来,刘付贵搜集敬老爱老事迹编成课件,在省内外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乡村社区等开展宣讲1000多场。忙碌而充实的日子,让人看不出他自己也已是72岁的老人。“看到乡风、民风的转变,我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他说。

  亲身经历助力工作实践

  “体验过照顾失能老人的体力透支、面对老人情绪不稳的无助以及长期照护带来的身心压力之后,我在工作中更能体会老人及家属的焦虑和期待。”11月14日,尉氏县民政局养老服务股股长贠倩说。贠倩的父母先后身患重疾,在她的精心呵护下终于渡过难关,这段经历让她对很多家庭的养老需求有了更精准的理解。

  近年来,尉氏县15个社会专业养老机构为1300多位老人提供了设施齐备、照护周到的居所;61个助餐点为全县21.5万人次的老年群体提供了安全实惠、方便可及的饭菜;民政部门联合各界力量定期组织人员上门提供家政、医疗等服务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老年人需要的不仅仅是‘活着’,而是有质量的‘生活’。”贠倩渐渐体会到,帮助老年人吃上热乎饭菜、穿上干净衣服、行动更方便等,不仅是提供基础保障,更是在为老人维护生活的体面和尊严。“如果说子女的爱是‘棉麻’,贴身而温暖,那么从业人员的服务就得是‘丝绸’,顺滑而专业。”她说。

  “做老人的‘小棉袄’,确实没那么简单。”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与康养学院院长张彦芳说。在奶奶、姑姑病重卧床期间,她以专业照护技能为长辈擦身、吸痰、向鼻饲管注食。但对很多家庭来说,在为老人翻身、床椅转移、口腔护理等方面缺乏经验,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造成新的伤害;面对摔倒、噎食、认知障碍时更是一筹莫展,专业养老护理人才的需求量巨大。

  张彦芳介绍,一方面,该校近年来打造以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为核心,以护理、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学、医学营养专业为支撑的“一体四翼”专业群,并整合戏曲表演、宠物驯导与养护、烹饪工艺等资源打造河南养老人才培育基地样板;另一方面,她带领师生组成“银龄向阳志愿服务团队”,80余次把课堂搬进社区、家庭、养老机构,在志愿服务中倾听需求、改革教学。

  养老服务期待更有温度

  让人欣慰的是,不少高校开设的智慧健康养老、老年保健与管理等专业,录取学生数量逐年增加,第一志愿比例也快速提升。“男生比例也在上升,反映出社会对养老相关专业的看法正在扭转。”张彦芳认为,随着老龄化加剧,健康养老服务也将成为乡村和社区治理的核心议题之一。

  “养老服务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做细做实。”许昌市魏都区祥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石宝杰说。带领工作人员逐户走访孤寡老人建立动态档案,链接社会资源为200余位老人配送生活物资;在民政等部门指导下启动养老顾问项目,以服务窗口和热线等形式为2600余位老人解惑答疑,帮助40余位老人找到心仪的养老机构,为130余位老人对接优质家政公司提供上门助餐、助浴、助洁等服务;开设“银发数字课堂”,帮助1200余位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牵头成立魏都区辅具租赁中心,推出低偿或无偿租赁服务,所得全部投入养老服务形成良性循环……这些年,石宝杰常常忙得不可开交。

  不久前,魏都区养老顾问和许昌学院法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在某社区开展常态化探访时,发现患有视力障碍的空巢老人罗大爷出现疑似脑梗前期症状,当即建议尽快就医并全程陪同协办手续,为老人赢得了宝贵救治时间。“虽然工作辛苦,但很值得。”石宝杰说,从物资帮扶到专业服务,从个体关怀到模式创新,在养老服务上,未来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一个个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的故事,是“孝老敬亲”在中原大地遍地开花的缩影。“敬老、爱老、助老不仅是单个家庭的孝道,更是需要全社会共同书写的文明答卷。”省民政厅老龄工作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唯有各界共同努力,用心用情,才能构建出更有温度、更尊重个体价值的老年友好型社会。

编辑:陈静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