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谱新章!中原歌剧周研讨会为艺术扎根河南“出实招”
大河网讯(记者 刘高雅)当歌剧经典撞上中原烟火,当高雅艺术牵手本土文脉,会擦出怎样的火花?11月19日,中原歌剧周系列演出活动艺术研讨会在河南艺术中心举行,来自音乐界、戏剧界的专家学者、高校代表及文化管理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围绕歌剧周的艺术实践、育人成果与文化价值展开深入探讨,为中原歌剧艺术的发展建言献策。
作为中原地区首次大规模的歌剧集中展演活动,本次中原歌剧周于11月6日至18日举办,历时13天,推出了《江姐》《党的女儿》《魔笛》《女人心》《塞维利亚理发师》《丑角》等6部中外经典歌剧,吸引超万人次观众,实现了“高雅艺术平民化”的突破。

作为本次活动的发起人和艺术总监,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院长戴玉强表示,“歌剧周不仅填补了河南长期缺乏歌剧生态的空白,更通过低成本、高标准的制作模式,探索出可持续的歌剧发展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中文版《塞维利亚理发师》以中原文化视角重构经典,融入河南方言元素,不仅降低了观众的理解门槛,更在深层次上完成了文化的转译与情感的连通,实现了“世界经典与本土情感的直接对话”,成为本次展演的标志性成果。
“尊重经典而不拘泥于形式,大胆创新而不失却本质,培养新人而不降低标准,立足本土而胸怀世界。”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副主席李仲党认为,“产教融合”模式在歌剧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堪称“泥土与星光的二重唱”,让歌剧经典在郑州的黄河文化沃土生根。
“歌剧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代表城市文明高度和文化多元的标志之一。中原歌剧周的名字很响亮,它不仅用中外经典在中原刮起歌剧风潮,更在老百姓的心中,尤其是在00后的年轻人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未来会一代一代发芽长大,最终成为一道风景。”导演、戏剧评论家李利宏说道。他强调指出,河南作为文化大省,戏剧生态应多元化发展,不能仅依赖豫剧,需要引进科技和人才,推动文化创新。希望歌剧周得到政府和党委的重视,打造成品牌,留下经典作品,滋养观众和队伍,同时推动原创精品,形成多轮驱动的文化发展模式。
“戴玉强老师的加入提升了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的名气,多个国家级音乐活动,如中国音乐小金钟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选拔赛等在河南音乐学院举办,显著提升了河南音乐事业的影响力,这次中原歌剧周的成功举办,更是展示了河南音乐人才的实力和储备力量。”河南省音乐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李新现认为,政府应加大对音乐活动的支持,确保活动的持续性和高质量。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二级教授韩梅强调了戴玉强老师对河南歌剧发展的引领作用,认为其不仅带来了国际一流的演员,还培养了本地学生,形成了多层次的人才梯队。她指出,这次歌剧节不仅是演艺界的盛事,更是对教育界和文化界的深刻反思,推动了美育在河南的普及。“文化事业的进步是陶冶人的精神的手段。音乐教育需要舞台,需要实践。中原歌剧周为人才的后续的培养提供了一个风向标的引领。希望有更多的作品能够登上更大的舞台,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果。”
“相较去年的《茶花女》,今年中原歌剧周在宣传上的突破有效提升了活动的热度和影响力。”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姬海冰认为,政府应提供更多支持,积极探索与高校合作模式。“希望今后可以更全面地整合高校资源、引入国际级艺术家,提升歌剧制作水平,通过红头文件支持教师参与等多元策略,把这个品牌做大。”
河南保利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笑语,平顶山学院音乐学院院长程志奎,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郭天顺,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副院长杜宏亚,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词作家阮志斌,女高音歌唱家刘燕,以及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各系部负责人、艺术实践团队代表等参与本次研讨会,大家围绕中原歌剧周的艺术实践、育人成果与文化价值展开深入探讨,并为中原歌剧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产教融合模式深化、品牌建设及人才培养等建言献策,共同为歌剧艺术在河南的扎根与繁荣贡献智慧。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原歌剧周的价值远超艺术展演本身:通过产教融合构建“课堂-舞台”闭环、“名家变名师+院团一体培训”机制,已形成“教学-实践-人才输出”的良性循环。建议将歌剧艺术与城市文化及其他艺术形式融合,形成更大的文化影响力。未来,通过“常态化演出机制”,歌剧周可以成为推动郑州成为“区域性歌剧艺术中心”的动力,带动“文化+旅游+消费”产业链发展,构建新的文化生态。
研讨会最后,与会嘉宾形成共识:中原歌剧周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高雅艺术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价值。今后,需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加强文艺精品创作,让歌剧艺术真正成为传承中原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答卷”。
编辑:陈静 审核 :郭同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