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已绘就,河南如何答好科技教育“新考题”?
大河网讯(记者 刘高雅)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重点,切实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支撑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概念内涵,并将其提升至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重要抓手的高度。
这一纲领性文件的出台,为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河南中小学教育注入了强劲动力,指明了深化发展的方向。在中原大地,科技教育将如何因地制宜、落地生根?省内中小学是否已展开相关实践探索?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学校和专家。

在郑州大学科普开放日活动上,中小学生与大学生扮演的“科学家”交流互动。
6大任务为科技进校园“筑桥铺路”
如何让顶尖行业资源真正走进校园,为学校科技教育注入持续动力?
《意见》提出六大重点任务:一是构建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引导学生在动手实验、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激发科学兴趣、学习科学方法、培育科学精神。
二是建设开放融合的课程生态和教学方式。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以学科融合为基础,重塑课程教学生态。围绕真实情境问题解决,采用项目学习、问题探究、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三是加强素养导向的教研引领和综合评价。建立健全覆盖学生、教师、学校及属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科技教育评价机制。
四是注重形态多样的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建设教学空间,为学生体验真实情境下的科技探究实验和工程技术实践提供平台。
五是推进高质高效的师资建设和家校社协同。将科技教育全面融入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共建区域科技教育中心。
六是推动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构建多边合作网络,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与实践。
未来的科技教育课堂将是什么样的呢?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表示,《意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着力构建“阶梯式”育人体系。小学低年级重在通过生活化、游戏化情境,点燃和呵护好奇心。小学中高年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中深化概念理解,建立跨学科联系。初中阶段聚焦真实问题解决,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推动学生从现象认知向规律探究与方法掌握过渡。高中阶段鼓励学生接触科技前沿,进行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系统掌握科研方法。
《意见》提供“导航图”与“加速器”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胡金艳认为,对于人口大省、教育大省河南而言,此次《意见》的颁布意义深远。
一是明确了方向,提升了站位。《意见》首次提出了“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概念,从“科学”到“科技”,一字之差,意味着更加强调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需要打破多学科间的壁垒,强化教育协同,注重素养引领。
二是提供了体系化建设的行动指南。《意见》不仅提出了原则要求,更在课程建设、师资培养、资源整合、评价机制等方面给出了具体指引。
三是与现有政策深度融合。胡金艳表示,目前我省出台的《河南省“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等政策,如果能进一步与《意见》深度融合,可加速AI赋能科技教育的进程。
胡金艳表示,这一文件的颁布,为河南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国家级政策支撑,也为中小学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的战略升级指明了方向。政策的出台,对于正致力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河南来说无异于一场“及时雨”,为河南构建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中小学科技教育体系提供了可操作的“施工图”。
中原校园已处处散发“科技”花香
事实上,在《意见》正式出台前,河南省内许多中小学校已经基于对时代趋势和教育规律的把握,在科技教育的田野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先行探索。
近日,郑州一小学一次聘任12位科技副校长成了热议的话题:郑州市二七区淮河东路小学聘任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智能制造、生命科学、建筑工程等多个领域12位领军人物与学术专家任学校“科技副校长”,让科技教育从“听”变为“做”。

郑州市第一〇一中学学生为科技运动会训练备赛。
在郑州市第一〇一中学,高二学生温若宇、张一勋、李想在第二届河南省青少年科技运动会的纸桥承重项目中荣获省级二等奖。荣誉的背后,是学校多元化科技教育课程体系的成果。机器人、3D打印、编程等一系列科技类社团和选修课,为学生探索科学世界、施展才华搭建了广阔平台。正如该校负责老师所言,比赛成绩正是学校深化科技创新教育结出的“硕果”。

郑州市锦艺小学童创节,三年级学生的水上乒乓球比试。
而像郑州市锦艺小学这样的基层小学,则可能将科技教育的焦点放在更贴近生活、激发低龄段学生兴趣的活动中。除了开发“创想空间”、“机器的世界”等课程,每年11月学校都要举办“童创节”,还会挑选优秀作品参加全球发明大会中国区赛事,今年更是得了3个国赛金奖。锦艺小学教导处副主任吴思认为,只有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好奇的种子,科技教育才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实现“软着陆”。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也在中小学科技教育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郑州大学物理学院、中原之光实验室举办的第八届科普开放日活动上,拿着苹果的“牛顿”、满头白发的“爱因斯坦”、戴着礼帽的“奥本海默”等由郑州大学本科生扮演的“科学家”,在台上与中小学生互动交流,孩子们参与热情高涨,在一次次问答中掌握了科学知识,也在心中种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在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们动手操作示波器、激光琴、电磁炮等实验仪器,并纷纷表示,体会到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和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普开放日活动上,科技作品吸引学生驻足观赏。
科技教育如何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
面对《意见》带来的新机遇,科技教育如何在中原大地因地制宜、深扎根系?
胡金艳认为,关键在于“融合”与“特色”。
一是以《意见》为指导,颁布河南省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如完善科技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快落实科技副校长政策、建设中小学科技实验场地等,筑牢政策保障基础。
二是着力构建由高校、科技馆、博物馆、企业、中小学、家庭等多主体协同共同体,通过打造“百城千馆”工程、推动科技馆与重点实验室向中小学常态化开放,将优质资源深度融入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全方位助力学生科技素养提升。
三是鼓励不同地区和学校开发特色资源,依托河南“中原粮仓”与农业科技创新优势打造智慧农业课程,并同步开展中小学探究实践“领航行动”,让科技教育更具地域适配性与实践价值。
四是聚焦家庭这一非正式教育场景,通过对家长开展相关培训、实施家庭科技教育赋能计划,借助“家庭科技工具箱”推进“小小科学家”“小小工程师”等计划,构建家校社联动的完整科技育人链条。
胡金艳表示,随着《意见》的深入贯彻落实,以及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科技教育的种子必将在底蕴深厚的中原大地上蓬勃生长,为培育未来所需的创新人才、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坚实的“河南力量”。
编辑:陈梦伊 审核 :郭同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