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河南首批省级地名保护名录发布,有你家乡吗?

2025-11-20大河网

大河网讯 地名,是地理位置的标识,是乡愁的情感载体,更是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

哪些地名能承载一方的千年记忆?近日,河南省民政厅正式发布《河南省第一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24个古县、古镇、古村落入选。一起看看,你的故乡是否也在其中。

千年古县:时光沉淀的文明坐标

在入选的13个千年古县中,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数千年的文明积淀,是历史长河中历经风雨而不衰的文化地标。

3月31日,农历三月初三,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郑州新郑市黄帝故里隆重举行。

作为黄帝故里,新郑市的地名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史记・五帝本纪》中“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的记载,为其赋予了神圣的文化基因。这里的裴李岗遗址、仰韶文化遗址见证了早期文明的曙光,而每年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更让“新郑”这个地名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精神地标。作为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新郑符合“优先鉴定”条件,其地名语词中蕴含的“轩辕故都”之意,与实体文化中的文物古迹、历史传说交相辉映,成为无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沁河。

同样入选的沁阳市,地名源自境内的沁河,自隋代定名以来,历经千年沿用至今。这座古县是司马懿、李商隐的故里,境内的天宁寺三圣塔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见证了不同朝代的文明积淀。沁阳的地名既包含着“因河得名”的地理智慧,又承载着名人故里的文化底蕴,其“知名度高、传承价值重要”的特质,使其成为省级地名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千年古镇:烟火缭绕的岁月驿站

如果说古县是文明的坐标,那么古镇便是历史的驿站。55个入选的千年古镇多因河而兴、因商而盛,地名中留存着商贸繁荣的印记,街巷里回荡着南北交融的故事。

朱仙镇启封故园。

朱仙镇的名字,是中国古代商贸文明的缩影。作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这座位于开封市南的古镇,因贾鲁河航运而兴盛,明清时期“日有千帆过,夜有万盏灯”的盛况,在《朱仙镇志》中有详细记载。镇名中的“朱仙”二字,相传与战国时期名士朱亥有关,而岳飞大败金兵的朱仙镇大捷,更让此地声名远播。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朱仙镇以其“丰富的历史渊源、独特的乡土文化”满足申报条件,其地名不仅是地理符号,更是见证中原商贸文明的活化石。

神垕镇非遗传承人正在工作中。

禹州市神垕镇的名字,则与“瓷”紧密相连。“神垕”二字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因盛产钧瓷而闻名天下,素有“钧都”之称。这里的古窑址、古街道保存完整,明清时期的商号建筑依然矗立,钧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神垕镇的地名语词中,“垕”字特指“神赐的厚土”,暗含着当地瓷土资源珍贵之意。申报材料中提供的古窑遗址考古报告、钧瓷技艺传承谱系,充分印证了其文化价值。

千年古村落:山水间的文化基因库

在河南的深山密林、平原洼地,散落着许多千年古村落。56个入选的千年古村落如同隐匿在山水之间的文化基因库,它们的地名朴素而直白,或因历史得名,或因姓氏聚居,都完整保存着传统的建筑格局、民俗风情,成为乡土文化的活态载体。

“虎牢关”碑,位于郑州虎牢关景区。

在郑州市荥阳市汜水镇的版图上,虎牢关并非单纯的关隘符号,而是一座与黄河共生、与历史同脉的千年古村落,它扼守着中原腹地的咽喉要道,也沉淀着三千年的文明印记。从西周的饲虎之地,到历代的兵家必争之地,再到如今的文化遗产,虎牢关就像一本摊开在黄河岸边的史书,书页上写满了战争与和平、繁华与沧桑。

鹤壁市淇县黄洞乡纣王殿村,深藏在太行山脉之中,因商纣王曾在此屯兵避暑而得名。村落依山而建,石板房错落有致,古道、古桥、古寨墙保存完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这里不仅保留着原始的聚落形态,更传承着独特的民俗文化,在村民们的生活方式中仍能找到古代先民的痕迹,“纣王殿”的地名如同一个时光密码,解锁着商周时期的历史记忆与太行山区的民俗风情。

此次入选的124处地名文化遗产,串联起河南从远古到现代的文化脉络。河南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河南将以名录公布为契机,在依法严格保护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地名文化与旅游、文创等产业深度融合,活化利用文化遗产,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为讲述生生不息的河南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路娇)

编辑:祝萍  审核 :郭同欢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