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河南高校再添两位工程院院士
大河网讯(记者 刘高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1月21日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分别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记者注意到,河南农业大学范国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邓中亮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称号,院士制度是党和国家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导向,凝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本次增选后,我国院士队伍的结构进一步优化。
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平均年龄57.2岁,最小年龄44岁,最大年龄66岁,60岁(含)以下的占67.1%,女性科学家有5人。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有6位扎根西部边远地区的专家,有8位女性科学家。
据悉,本次两院院士增选突出国家战略需求导向,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增选工作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坚持院士增选纪律严的基调,强化纪律要求和全过程监督,对候选人学术学风、道德品行、遵规守纪等方面进行了严格把关,积极接受社会监督,严防说情打招呼,切实把好院士队伍“入口关”。
本次增选后,我国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共908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共1002人。
范国强,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我国著名泡桐专家,先后获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首席科学家等荣誉。
范国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长期聚焦林木遗传育种前沿科技问题,以林木基础理论研究和新品种培育为主线,在泡桐基础理论、良种培育和产业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创建了世界上首个泡桐遗传信息大数据共享平台,阐明了泡桐速生的分子机理、优良性状形成和丛枝病发生分子机理;创建了泡桐全基因组选择育种、速生丰产高效栽培和泡桐产业升级技术体系。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河南省人社厅2024年记大功等;培育泡桐良种10个,主持制定发布国家林业行业标准和省级地方标准10项,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和授权发明专利11件;主编《现代泡桐遗传育种学》《中国泡桐志》等学术著作7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Plant》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36(SCI论文96)篇,相关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我国林业重大工程建设、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快速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邓中亮,1965年9月生,湖南衡阳人,中共党员。1991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1996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6年起就职于北京邮电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先后担任北京邮电大学机械电子系副主任、电子工程学院院长、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院长、灾备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主任。现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邓中亮长期从事无线定位理论与工程技术研究,是我国无线网络定位领域学科带头人,无线网络高精度定位理论与技术开拓者之一。主持完成了10余项国家重大、重点项目,是我国863羲和计划无线网定位首席专家,创立了广域无线网高精度定位理论、异构多源协同定位技术体系,突破天地一体普适智能无缝定位瓶颈,破解了长期困扰国际的高精度、广覆盖、室内外无缝低成本定位基础性难题,开拓了广域无线网高精度定位与可信通信新方向,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撑,引领我国无线网定位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发展,在国家定位导航授时体系重大工程、重大生产安全保障、远海域重大工程建设等核心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被评为2014年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016年获光华工程科技奖,2020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发表论文超200篇,专著6部,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超百项。
编辑:陈静 审核 :郭同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