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唐诡》带火武曌金简 大唐审美到底该咋“审”丨 e路声花⑤

2025-11-24大河网

大河网讯 《唐朝诡事录》的持续热播,让剧集中出现的武曌金简(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走红,成为再次吸引网友们关注盛唐文化的“流量密码”。

图源:电视剧《唐朝诡事录之长安》

作为已知武则天唯一存世的可移动文物,武曌金简的“出圈”看似偶然,实则是千年文化底蕴的必然回响,也抛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大唐审美到底该咋“审”?

如果说金简是窥探武则天时期的一扇“微窗”,那么另一个与武则天相关的龙门石窟便是铺展于天地之间的“长卷”。它们载体迥异,却共同铭刻着同一个时代的呼吸。

龙门石窟景区。

“大唐审美,美在兼收并蓄。想读懂这份美,龙门石窟是不可绕行的实景课堂。”从最初面对游客“石窟是不是天然形成”的这类问题时的一时语塞,到如今在直播间里侃侃而谈,龙门石窟研究院讲解员马丁的转变也映射出龙门石窟文化传播方式的悄然升级,他的视频干货与趣味并存,让石壁上的艺术与游客亲切“对话”。

在马丁的直播讲述中,龙门石窟所承载的美学脉络清晰:北魏时期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风格,铭刻着南北文化的初次“握手”;而每当他的镜头转向奉先寺,那尊高达17.14米的卢舍那大佛瞬间夺目——“这尊以武则天容貌为蓝本的大佛,面容丰润、气度雍容。”

“您看,他坐姿端正,尽显威严。但您是否感觉他在注视着您?这是因为工匠将整个面部平面巧妙前倾,让佛眼能‘正视’下方众生,而非‘斜视’,从而传递出大慈大悲的温暖。”马丁说,这种既慈悲又威严的审美融合并非简单拼接,而是盛唐以高度文化自信对印度佛教进行的消化与再创造。

其实,这样兼容并蓄的审美,在龙门石窟随处可见:宾阳中洞的浮雕,既有中原书法的筋骨,又含印度佛教的柔美;万佛洞的千佛造像,则凝聚着本土信仰与异域幻想的交融。正如马丁所说:“大唐审美从不设限,它的魅力正在于海纳百川的胸襟——乐于吸收一切优秀文化,并化为己用。”

武曌金简与龙门石窟,一件是女皇个人信仰的微小见证,一座是她支持营造的国家艺术工程。它们从不同维度指向同一个真相:盛唐之“盛”,不仅在于物阜民丰,更在于精神世界的开阔与自信。真正的盛唐审美,是一种能力——一种将万千气象内化为自身骨血,继而创造出崭新文明形态的能力。

今天,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走红网络的武曌金简与龙门石窟,不仅仅是在回味一段辉煌历史,更是在追寻属于整个中华民族源于包容、成于创造的文化自信。(董蕾/文 麻文静/视频)

编者按】当中原大地的烟火气撞上数字时代的浪潮,我们发现,最动人的“网络人设”,从不是精心打磨的剧本,而是普通人用行动写就的真实故事。大河网推出“e路声花”主题报道,记录每一份热爱如何生根、每一份善意如何绽放,让中原大地的烟火气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更动人的芳华。

  此前报道:

  肺叶切除后,他找到了第二人生丨e路声花④

  用魔法打败魔法!她的婚礼让亲友都懵圈丨e路声花③

  接单后,跑腿小哥“跑进”了孩子心里丨e路声花②

  玩啥窝囊游?去洛阳整套汉服才是真·精致丨e路声花①

编辑:祝萍  审核 :赵汉青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