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漯河篇丨创新之城别开生面

中原食品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 焦海洋 摄
双汇新总部大楼。 陈中民 摄
中大恒源D-阿洛酮糖生产车间。 焦海洋 摄
中誉宠食二期建成投用。 孙素兰 摄

河南食品科创园一角。 焦海洋 摄

□本报记者马国华本报通讯员王涛
行走在沙澧大地,科技创新活力涌动,全国食品创新高地和全国食品创新人才高地“拔节生长”。
看创新平台,漯河集聚25名院士、147支科学家团队,形成了院士牵头的中原食品实验室、氟硅新材料研究院等“5+N”创新平台体系;
看成果转化,以科研成果转化、新质生产力项目落地为导向,构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金融创新“三新”融合生态,推动高水平科技成果成规模转化;
看人才引育,“六可选”和“人才新政35条”声名远播,“近悦远来”的一流人才生态加速成势,让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作为全国首个中国食品名城,当漯河食品产业总规模站上2500亿元的新台阶,何以攀高?唯有创新。“十四五”时期,漯河市超常规大力度推动创新,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拓展引才育才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1
向高处攀——高能级创新平台聚合力
全民大健康时代,如何实现“减脂”与“强体”协同并进?今年10月,中原食品实验室发布一项在健康体重管理领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修复型减脂”理论与技术体系。
“该成果将减脂的关注点从单纯的‘热量缺口’转向‘机能修复’。”中原食品实验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成果解决了传统减脂方式带来的肌肉流失、气血亏虚等损伤,开启“减脂不伤身”的健康新纪元。
由漯河市主导建设的中原食品实验室,自2022年成立以来,立足“人才高地、创新之源、食品未来”的定位,聚焦营养健康、食药同源、未来食品“三大主攻方向”全力科研攻关,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科研成果发布。
三年多来,实验室构建了“1个中心实验室+6个研究基地+N家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汇聚了以14名院士为核心的高端智库,组建了300余人的科研团队。
中原食品实验室新实验大楼所在地,就是正在建设中的河南食品科创园。园区建成后,将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设施最先进的食品研发、中试、成果交易、孵化、转化集群。
在中原食品实验室这个“龙头”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凭借科技创新,深耕细分领域,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
10月28日,2025第二届全球肉类产业博览会上,双汇生鲜品重点展示了生鲜盒装、气调包装的冷鲜肉产品,该产品因新鲜安全、营养健康等特点,引起参展商的关注。
“气调包装是食品保鲜包装的一项热门先进技术,它利用二氧化碳、氧气、氮气等气体的不同作用,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从而使食品保鲜并延长保质期。”双汇技术人员向现场咨询者介绍。
无独有偶。中大恒源致力于D-阿洛酮糖的应用研究,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率先取得“双证”的企业;卫龙集团在朱蓓薇院士及其科研团队的赋能加持下,用一款款引领潮流的产品“捕获”年轻一代的味蕾;中誉宠物食品(漯河)有限公司研发出了一款洁齿护龈的宠物零食,迅速成为市场上的“新宠”……
在漯河,科技创新的活力不仅在省级实验室涌动,也在企业的研发中心生长。这得益于漯河市委、市政府以全国食品创新高地建设为载体,加快建设“5+N”创新平台体系,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持续发力,助力产业“迎风起”。
近年来,漯河市打造中原食品实验室、河南食品科创园、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三足鼎立”的创新格局,推动中原食品实验室、双汇肉类技术创新中心跻身国家级研发平台序列,支持氟硅新材料研究院、安迈康益生菌研究院争创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微康生物争创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10家以上。
2
向难处攻——“三新”融合生态助转化
10月29日,中原食品实验室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一场学术交流会正在举行,博士专家在台上畅谈产业升级发展路径;会场外的展厅,益生菌薯片、塔格糖饮料等科技范儿食品一字排开,令人目不暇接。
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上的热销产品,离不开中原食品实验室实行的“企业下单、科学家接单”模式。“我们每个月都会组织院士以及科研团队、企业家面对面交流,攻关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中原食品实验室科研管理部赵紫薇说。
近年来,漯河宠物经济加速崛起,其背后也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结果。
中誉宠物食品(漯河)有限公司二期生产车间,智能化设备高效运转,鲜肉粮年总产能超10万吨,服务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余家宠物食品企业及品牌,喂养全球“毛孩子”。
企业敏锐洞察市场趋势,科研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中原食品实验室主任助理熊炜介绍,最近她所带领的团队研发出的新品猫粮,就是从市场需求、企业诉求出发,让一项项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进工厂、走上生产线。
既要畅通转化路径,又要营造优质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近年来,漯河市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金融创新“三新”融合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产业创新为根基、金融创新为血脉,打通“技术突破—产业升级—资本赋能”基本路径。
打通堵点、完善支撑。构建“政策共担+保险分散+资本培育”机制,设立科创风险补偿金,推行研发费用损失险等科技保险,破解技术路线不确定性与金融风险确定性矛盾;建立“全生命周期金融矩阵”,对初创期企业推出“人才贷”、创业贷等信用贷款,破解科技研发长周期与金融信贷短周期矛盾;创新“数据增信+知识产权活用+反担保优化”模式,开发“科技贷”“成果贷”等产品,探索“保险+担保”组合增信机制,破解科技企业轻资产与金融评估重抵押矛盾。
企业主导、项目带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依托中原食品实验室,联合双汇、卫龙等本地重点企业和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产业化应用攻关,打造协同创新联盟。政府主动担当、创设政策工具、政银企联动,建立较长周期、综合效益、批量分类评价机制,完善容错免责推进机制。实施科技创新月例会,以新质生产力项目落地倒逼“三新”融合机制发力见效。以引进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为重点,推动一批科研成果在漯河落地转化,实现产业化发展。
截至目前,中原食品实验室已入驻联合实验室12个、协同创新中心18个、孵化中心企业13家,“科学家酒·乐荷酒”、快乐酸奶、耐热型抗性淀粉等11个科研成果转化上市。
3
向远处立——打好人才“引育留用”组合拳
扎根漯河7年,在方曙光博士的带领下,微康生物发展成为亚洲最大、全球前三的专注于益生菌菌种研发、生产及应用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一座城市和人才的最好关系,就是共同成长、互相成就。博士专家“大显身手”的背后,是漯河市在招引人才、硬件设备等方面不遗余力地投入与支持。
为吸引更多高端人才来到漯河建功立业,当地相继出台“六可选”保障措施和“人才新政35条”,打破体制壁垒,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
围绕个人住房、子女入学、薪酬模式、就医保障、编制服务、资金支持等6个方面,出台“六可选”服务保障措施,用一项项真招实策,为来漯河干事创业的人才解除后顾之忧;
“人才新政35条”包括每年保障中原食品实验室1亿元以上的人才招引、科学研究专项经费;下放实验室职称自主评审权,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推出“创新贷”“人才贷”“人才投”等金融产品;
围绕人才创新创业和价值实现,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合体,成立5亿元科创基金,制定成果转化容错免责工作指引,为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一手抓高端人才引进,一手抓专业人才培育。
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是全国食品领域唯一的职业大学,也是河南省“十四五”期间成功设置的第一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学校把实验室科研场景和企业生产场景融入课程,实现毕业生技能与食品科技前沿、企业岗位需求“零距离”衔接。
河南省食品加工中试基地是省政府首批命名的河南省8个中试基地之一,设有功能食品、新型食品、分析检测等6个研发中心。该基地位于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校园内,学生一入校就能参与中试研发,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6%,成为贯通实验室与车间的“超级技工”。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近年来,漯河紧紧围绕“两个高地”战略目标,坚持人才项目与产业项目一同谋划、高层次人才与高能级平台一同引育、人才发展大生态与用人单位小气候一同营造,形成了以25名院士为引领、147支科学家团队为骨干、30余万名各领域人才为支撑的“大人才”格局。
沙澧大地,创新潮涌。“十四五”期间,漯河培育省创新龙头企业7家,省“瞪羚”企业1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超630家;全市技术合同登记额超33亿元,增速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实施市级重大科技创新专项48项,争取省以上科技项目92项……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启幕的关键节点,漯河将始终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做强中原食品实验室创新“龙头”,深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金融创新融合发展破解成果转化难题,加快建设全国食品创新高地和全国食品创新人才高地。
编辑:申久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