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山路变“财路”!济源南山旅游路让村民端上“旅游饭碗”​

2025-11-25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祝传鹏)大烩菜、柿子馍、卤面……11月23日,济源市承留镇花石村乡村大食堂的铁棚下,不到中午12点,已经排起了长队。


付了款、取了饭票,就能到柴火灶旁排队打饭。炉膛里,木柴闪烁着火光,一口口大铁锅冒着热气、香气氤氲,成年人几块钱就能吃饱。

“大家远道而来,不图大鱼大肉,就是为了吃上一口热乎乎的‘大锅饭’!”一名游客说,这里有城里人没见过的稀罕物,亲戚朋友都让我回去时捎几箱辣椒酱和柿子馍。

大食堂由花石村集体经营,“总经理”和“收银员”都是村监委会主任周群;“厨师”和“服务员”多是村里的大爷、大娘。

“在这儿吃饭的大多是游客,本村人不多,尤其是晚上吃饭的人更多,乡村大食堂营业头一年,村集体就收入32万元,现在每年收入50多万元。”周群说。

花石村坐落在南山国家森林公园入口处,商水河穿村而过,因河边散落着疏松有孔洞的上水石,得名花石村。谁能想到,过去守着聚宝盆的村民连出山都是一种奢望。

“花石穷山窝,料姜石头多。进出无通道,出门就爬坡。这是过去人们对花石村的形容。”花石村党支部书记周全喜介绍说,“花石村204户813人,耕地面积880亩,粮食产量低,且四面环山、没有出路,百姓需跨过河、再翻山越岭才能出村。”

如今,踏上宽阔平坦的柏油路,看着交相呼应的红黄标线,周全喜指着村口的公路告诉记者,家门口的路修通了,人心齐了,村民们也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开办乡村大食堂、农家乐,售卖手工艺品等,为小山村注入了新的活力,花石村也因此从全村评不出一个万元户的穷山沟,变成了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的全国网红村。

周全喜口中的“家门口的路”就是济源南山产业旅游路,道路全长19公里,途经承留镇、坡头镇2个乡镇,花石、大沟河等29个行政村,以“银线穿珍珠”的方式将22个景点有机串联,实现了公路运营、旅游发展、农民致富三者融合、互动共赢。


路,是出行的希望,更是发展的助力。

得益于农村交通条件的改善,公路沿线的济源绿茵种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积极推广“蔬菜制种+高山蔬菜”等“万元田”种植模式,蔬菜制种总面积达6.8万亩,年产十字花科、百合科、葫芦科等30余类600多个品种的蔬菜种子,成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洋葱杂交种子生产基地。

一路畅通百业兴,一花开来百花开。南山产业旅游路不仅让沿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还吸引了社会资本前来投资,花石村通过“集体领办+群众入股+引进社会资本”的发展模式,撬动社会资金2.23亿元,先后建成花安沿渠生态旅游路、音乐漂流、千亩梅园、滑雪场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形成春赏花、夏玩水、秋采摘、冬滑雪的四季旅游产业模式,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游玩。

清涧村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独特的清泉资源优势先后招商引资9200万元,大型高标准养殖场、清涧水韵、慕山依水生态农庄等项目在这里落地开花生根,附近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接近2万元。

承留村利用国家“三线建设”时期531工程的“铁路处”建筑群,正在建设531铁路公园。在尊重和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将充满历史年代感的车间、锅炉房以及铁路、车厢等改造成了铁路文化博物馆、火车雕塑、铁路花海、乡村咖啡馆等项目,将“三线工程”军工文化、太行山水文化、民俗文化等完美融合,打造新消费业态和场景。

…… ……

修一条路,美一片景,兴一方业,富一域民。济源南山产业旅游路让山区变景区,农户变商户,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唤醒了沉睡山野乡间的好山好水好风光,让大山里的“绿叶子”变成了“金叶子”,助力乡村旅游跑出“加速度”。

济源市农村公路服务中心主任任波表示,济源市将围绕农村公路新一轮提升行动,实施“四好农村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四个一”工程,“十五五”期间计划投资12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建设精品旅游路100公里,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编辑:张龙(小)  审核 :赵汉青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