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劲·“十四五”河南答卷丨文脉悠长润中原

11月19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外的冬日风光。 张光辉 摄

洛阳市洛邑古城景区天女散花表演。 本报资料图片 记者 王铮 摄

安阳青年豫剧团为濮阳市清丰县大高村呈现一场原汁原味的豫剧盛宴。 本报资料图片 晏荣荣 摄
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习近平
□本报记者 张魏 曹萍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河南,自古便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主根主脉——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二十余朝定鼎,商周礼乐、唐宋风华在此沉淀,文化瑰宝灿若星河,承载着“何以中国”的文明密码。
今日河南,文脉不绝而新意勃发。传统文化“破圈”生长,文旅新场景流光溢彩,“文艺豫军”佳作频出。
悠悠文脉,绵延千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河南坚定文化自信、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嵩山脚下、黄河之滨,一幅文化繁荣的图景正徐徐铺展。
赓续传承 守护文化根脉
初冬清晨,在河洛交汇的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考古工地上,密布的一个个探方中,一群考古人已在晨曦中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目前,我们正在发掘二里头遗址宫殿区中心部位,已发掘出的17号宫殿建筑基址的一组排房建筑,面宽超过44米,是二里头遗址目前已发掘的面宽尺寸最大的单排排房式建筑。”11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指着探方内坚硬、致密的夯土遗迹说。
近年来,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取得了众多重要突破,夏王朝的面纱正逐步被揭开,中华早期文明正逐渐变得清晰可见。
“接下来会继续发掘、研究,以探索该建筑的范围,以及宫殿区核心区域的布局、结构、时代、性质等问题,进一步丰富中华文明。”赵海涛说。
就在距离二里头遗址不远处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内,一群小学生正在进行研学活动。他们戴着VR眼镜,沉浸式观赏文物,近距离感受真正的夏王朝。
近40台投影设备构建起的沉浸式三维影像空间,让人仿若置身“赫赫夏都”;“数字魔墙”上,二里头遗址出土文物以数字化形式集中展示,游客轻轻点击互动屏,便可让“国宝”在指尖流转。在这里,3800年前的夏文化“活”了过来,仿佛与人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是我省致力于焕发文化遗产时代活力的一个生动缩影。中原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如星辰般璀璨。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化考古与历史研究、文物活化利用、大遗址保护等,在赓续历史文脉中推进文化创造,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推动文化进步。
“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和“夏文化研究”两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成果;全省已立项和已挂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计18家,位居全国第一;全省备案博物馆409家,推出“大河之上”“豫州秘宝奇缘”“夜宿博物馆”等沉浸式创新业态。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为文化创新创造提供源头活水,是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基础和前提。
“未来将继续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深挖其历史文化价值,深化资源整合与跨界创新,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省文物局局长任伟说。
聚力惠民 厚植文化富矿
11月18日晚的河南艺术中心,暖黄色灯光铺满舞台。当歌剧《丑角》最后一个音符落下,53岁的郑州观众张桂兰激动地站起来鼓掌:“活了大半辈子,第一次在家门口看这么地道的歌剧,眼泪都跟着剧情走!”
“尊重经典而不拘泥于形式,立足本土而胸怀世界。”正如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副主席李仲党所言,中原歌剧周的举办,刮起了一阵“歌剧旋风”,让歌剧经典在中原沃土生根。
这样的文化新气象,在河南“遍地开花”。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作品展等国家级大展相继落地;《只此青绿》《妈妈咪呀》等中外优秀作品轮番上演……更多优质文化产品来到“家门口”,成为河南文化繁荣的生动注脚。
“十四五”期间,全省文化事业城乡一体、均衡发展,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厚植中原这片文化富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菜单”内容更加丰富,精神“大餐”更加丰盛。
11月4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在重庆举行,河南光荣接过下一届艺术节节旗,意味着我省将迎来一场国家级文艺盛会。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河南收获颇丰。曲剧《鲁镇》摘得文华剧目奖,我省剧目再次获得中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戏剧小品《我是王根本》和河南坠子《赶书会》双获群众文艺群星奖,取得河南参评群星奖的最好成绩,更有20余件作品入选中国艺术节美术书法篆刻和摄影展览。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绝非偶然得之。它是河南长期深耕文艺创作、筑牢文化根基的必然结果。
豫剧《大河安澜》、曲剧《鲁镇》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豫剧《张良》《妇好》、曲剧《雪绒花开》、京剧《大河归流》等重点剧目亮相舞台……一批批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彰显出河南文艺创作勇攀艺术高峰的坚实步伐。
让群众当主角,文化就有了火热的生命力。“中原舞翩跹”河南省广场舞大赛中,“银龄”也能舞出风采;“唱响新时代”河南省群众合唱大赛,群众用歌声唱出美好新生活;“我的乡村文化合作社”才艺大赛,一批批乡村能人崭露头角。
一组数据见证着群众文化发展的蓬勃态势:“十四五”期间,全省各级年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30余万场次,受益群众8000余万人次。
守正创新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今日之河南,创新创造活力正深度融入文旅融合、城市更新与科技赋能的具体实践中,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文化创新创造为文旅融合注入动能。在洛邑古城,无数游客为“天女散花”而来。“飞天”演员借助威亚轻盈升空,云袖翻飞间,漫天花瓣伴着彩带缓缓飘落,《洛神赋》中的古典意象,在这里化作触手可及的中式浪漫。
“我们紧扣‘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文旅发展新理念,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洛邑古城已形成“演艺引流、业态留客”的完整生态,“天女散花”演出联动“财神送福”等互动环节,配合非遗研学、文创集市,文化味儿十足。
文化创新创造同样赋能城市更新。亳都·新象串联起“一院三庙一城墙”,“商代”“商人”“商业”的基因在当代消费场景中焕发生机;开封鼓楼街区的“鼓楼夜市+民俗演艺”,实现了文化遗产在当代生活的活态传承。
以创新为钥,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实现了共生共荣。目前,河南已拥有7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形成“国家级引领、省级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顺应信息技术的浪潮,科技正成为文化创新创造的推进器。走进位于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XR体验区,XR大空间沉浸式电影《了不起的甲骨文·王子的荣耀》带领观众参与文字创造、亲身感受甲骨文背后的历史故事;数字技术留存龙门石窟千年石刻群风貌,让石窟瑰宝“芳华永驻”。
守正固本,赓续千年文脉;创新引领,激活发展动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河南将继续坚定文化自信,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编辑:祝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