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防学生手机沉迷 家长和学校还得先行
甲方(孩子)不得在周一到周五使用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周末使用不超过1小时;乙方(家长)以身作则,不沉迷于手机,不得在甲方学习时看手机——新学期开始,杭州一所中学的400余名学生全部签署这样一份《电子产品“断舍离”协议》。
“希望通过签署协议书的方式,让孩子们学会正确使用电子产品,也呼吁家长们放下手机,正确陪伴孩子,构建正向的家庭联结。”3月1日,杭州市澎诚中学校长夏明告诉澎湃新闻(2023-03-02澎湃新闻)。
孩子们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依赖不断增强,甚至沉迷于手机,这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些学校也出台禁止手机进校园,课堂不允许使用手机等等硬性规定,抑制手机对学生的影响伤害。但是,孩子沉迷手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受社会风气、自控能力差、依赖性强、新鲜感好奇心大等影响,也有学习之需,更有生活之便等等。毕竟,手机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时尚产品,代表着先进科技的应用。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回避和拒绝手机使用显然是倒行逆施,本末倒置,逆时代大潮。如果因为有部分孩子沉迷手机影响学习,就不加区分、全面取缔手机使用,并不利于孩子的进步。尽管指责、反对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孩子们沉迷手机的事情,还得以时代、现实、理性的眼光去看待,科学处理,把准问题,善作善为,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不能“孩子和脏水”一起泼了。特别是在面对学生沉迷手机问题,不仅集思广益,在学生身上找问题、找原因、想办法,出计谋,加强管理,形成约束,家长和学校也应该积极换位思考,先行一步,在使用手机的问题上做理性使用的表率、合理使用的指引,既有学校的深入研究、科学引导、治理约束,也有家长以身作则、带头作用。各方履行职责义务,发挥影响,方能形成家庭和学校良性用手机风气,消除、减少手机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家庭是学生第二课堂,家长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家长有帮助孩子防手机沉迷的责任和义务。家长放下手机,做不沉迷手机的榜样示范意义重大。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也是手机控,每天一时三刻都离不开手机,甚至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手机不离手,“好榜样”的影响作用全无。如此“上梁不正下梁歪”,岂能教育好孩子,让孩子放下手机,专心学习?所以,要想孩子放下手机,家长就应该先放下手机。如杭州市澎诚中学的《电子产品“断舍离”协议》,要求孩子们在上学的周一至周五不得使用电子产品,周末不超过1小时,若要查阅资料需在家长陪伴下完成;家长们有权保留电子产品,要以身作则,保证自己不沉溺于手机,不得在孩子学习时观看手机和电视消遣。如果孩子违规,将面临取消周末手机使用权、进行班内书面说明、将电子设备交给学校代为管理等“处罚”。通过协议的形式,赋予家长更多管理责任,倒逼家长既管孩子的手机使用,也要管好自己,约束好自己,管好自己的手机。全家有规律、有规矩地合理、理性地利用手机,放下手机的时间多了,也为生活寻找到更多手机以外的快乐或者话题,丰富家庭生活,提高幸福指数。
而作为学生手机使用管理重要关闸的学校,少使用电子产品也能发挥影响作用。现在不少学校布置作业、学生考勤、吃饭喝水等实现了电子化,很多事情都是靠手机去解决,怎样让手机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而不被手机“俘虏”,考量着学校的管理智慧。简单、粗暴的管理方法肯定不得其法,如一些学校,一方面要求学生不得沉迷手机,对手机使用一律禁止;一方面又要通过电子产品布置作业等,等同于变相要求学生使用手机去完成学习和生活,这是很矛盾的做法。这样自我打脸,得不到学生拥护,甚至“潜移默化”助长学生过度使用手机之风,削弱了治理手机沉迷的效果。在这个问题上,学校要提高站位,梳理问题,找出短板,坚持以学生利益为重,以有利于教学为主的原则,不仅坚持严格管理、科学管理、人性化管理,还应该在电子产品使用上“抓大放小”,善作善为,提倡合理利用,科学使用,尽可能地减少对电子产品的工作依赖。在电子产品使用或应用上要科学论证,多方征集意见,权衡利弊,正确决策,科学统筹。既保证学生学习的需要,又避免过多使用电子产品增加学生使用手机频率,间接造成学生沉迷手机。
当然,防治、治理学生手机沉迷,涉及范围广泛,关联环节多,如平台管理、游戏节目、社会风气等等问题。并非仅靠学生、家庭、学校的一些措施、一份努力就可以一蹴而就,马到功成。防沉迷工作,是一件任重道远的艰巨工作,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共同努力,全力参与。(黄跃成)
编辑:赵惜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