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解读“五一”消费成绩单背后的“经济密码”
国内旅游出游同比增长70.83%,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28.90%,旅游需求爆发;平台上酒店预订量同比2019年增长10倍以上,生活服务业线上日均消费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133%,迎五年来最旺“五一”……刚刚结束的“五一”小长假,消费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多个数据表现超出预期。假期消费是观察中国经济活力的重要窗口。业内专家指出,出行旅游热度攀升,热门餐厅一“桌”难求,夜间游方式层出不穷,“五一”假期多地人流涌动的背后,折射出国内消费市场的强大韧性和内需活力。
刺绣精品展 河南日报记者 史长来 摄
“五一”消费成绩单见证中国旅游经济的卷土重来。最美人间四月天,外出旅游正当时。消费作为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旅游更是消费的重头戏。根据文化和旅游部3日晚数据,2023年“五一”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合计2.74亿人次,同比增长70.8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480.56亿元,同比增长128.90%。“五一”期间中国各地迎来大量游客,美食游、露营游、夜经济消费热度激增。各地餐饮文旅部门纷纷营造浓厚的假日氛围,助力民众惠享欢乐假期。假期里,北京、江苏等地开启夜游,丰富旅游体验,提升夜经济。北京世界公园推出“夜光炫彩大巡游”“汉唐盛宴”等夜间演出,游客们可以走进演出队伍,一同欢度假日;怀柔区慕田峪长城被灯光照亮,宛如一条发光的巨龙,盘踞在群山之间。夜登长城,眺望星空,别有一番风味。
“五一”消费成绩单见证中国餐饮消费风生水起,促销费、扩内需,夜间餐饮消费成为新“食”尚,成为经济新“夜”态。据商务部商务大数据监测,“五一”假期,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9%。除了文化旅游火爆外,餐饮等生活服务业也提前“入夏”。鲍鱼红烧肉、油爆虾、响油鳝丝……位于上海漫乐城的大众点评必吃榜餐厅“兴兴·海派本帮菜”内,一道道老上海风味佳肴被呈上餐桌,往来食客络绎不绝,人气火爆。白天人们形迹匆匆,难有闲暇大快朵颐。而夜间则不同,夜间时间充裕,完全可以自由支配,或者携妻带子,或者邀请上三五知己来到地摊大排档,抑或堂食店里一边喝酒、一边聊天,酒足饭饱之余还可以到卡拉OK里一展歌喉,倒也别有一番情趣。地方政府在刺激消费方面更是不遗余力地予以支持,有的给予低息资金贷款支持,有的则开辟出专门夜间经营场地,着力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一”消费成绩单见证中国文化消费正在成为新趋势。观察一下今年的“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融合特征更加明显,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满足游客对多元化产品的需求。梳理一下今年“五一”假日期间的文化经济消费,让人眼前一亮。在海南,椰城“烟火气”在如织的人流中逐渐升腾,夜经济成为这个“五一”假期消费新亮点。灯光闪烁,热闹非凡。5月1日晚,海口东坡老码头文旅商综合体开业迎客,一场“五一”文旅盛宴盛大开场。在贵州,青云市集、太平路、二七路等夜间经济场所人气越发火爆,“五一”期间,贵阳夜经济发展潜力不断释放,夜经济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成为激活消费市场的新引擎。如今,随着生活品位的提高,在注重物质享受的同时,人们更看重精神享受,夜间看文艺演出、逛庙会、听评书正在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据文旅部统计,“五一”假期,全国共举办营业性演出3.11万场次,票房收入15.19亿元,观演人数约865.49万人次。“旅行+演艺”“旅行+看展”受到市场青睐,旅游在周边消费场景的溢出效应愈发明显。
“五一”假日经济的日趋活跃是中国经济向好的晴雨表。促销费、扩内需离不开假日经济的加持。“五一”期间假日经济的持续火热带给人们一个有益的启示——大力发展假日经济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销费、扩内需的经济契合点,需要用心用情做好、做活假日经济这篇大文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易)
编辑:赵地 审核 :郭同欢